數字化新農具顯威力-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27 08:08:59
來源:經濟日報

數字化新農具顯威力

字體:

在內蒙古包頭市土默特右旗敕勒川現代農業産業園,工作人員在栽培蔬菜苗。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攝

  蘿蔔種稀點還是密點?蔥越長越細是缺肥嗎?莧菜不紅咋辦……在“梁老師講農業”的抖音直播間,滿頭白發的梁振清手拿粉筆,在小黑板上寫下“稀種蘿蔔密植菜”“澇不死的白菜旱不死的蔥”“蘿蔔一張鋤,莧菜一擔桶”等農諺,耐心解答網友提出的問題。

  梁振清退休前是湖北鶴峰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退休後,他在田間地頭開課,向農民傳授種植技術,幫助大家解決病蟲危害。2023年初,梁振清開始通過網絡直播方式推廣農業技術,每天開2場農技講座直播,如今已收獲21.8萬粉絲。

  和梁振清一樣利用短視頻和直播等形式推廣農業技術、解答農民困惑的農技人員還有很多。根據《2023抖音三農生態數據報告》,2023年,抖音平臺共有2778.3萬個農技視頻,總播放量達1206.2億次。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在抖音平臺官方賬號“中國農技推廣”,目前已擁有60.6萬粉絲,獲得超392萬點讚。如今,短視頻和直播正成為新農具,助力新農人學習和交流種植、養殖經驗。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發布《農技傳播在短視頻、直播平臺的生態及價值創造》提出,得益于內容形式直觀易懂和智能推薦機制高效匹配供需等特點,相比傳統線下農技傳播,短視頻、直播平臺農技傳播能夠及時滿足不同類型農戶的多樣化需求,緩解資訊不對稱問題。其及時性和互動性的特點,也能夠讓農技落地更加精準高效。

  近年來,傳統農業技術推廣體係從業人員積極開展數字化轉型,與互聯網平臺合作或自行搭建平臺,探索以短視頻、直播等新形式向農民傳播農業技術。“利用直播方式講解農業技術,觸達人群更廣了。”河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夏糧科科長蔣向介紹,2022年春季,河南省農技總站在小麥春管關鍵時期,邀請相關領域專家開展小麥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控、防災減災等方面的講座直播,單場最高播放量達70萬人次。2023年以來,河南省農技總站依托全國農技中心線上平臺進行直播,也取得了不錯的傳播效果。

  2022年,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與抖音共同推出“新農人計劃2022·來抖音學農技”項目。目前,該抖音話題累計獲得209.5億次播放。與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合作,吸引了1840名具有資質的農技員入駐平臺。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武拉平認為,我國多數中小農戶存在文化程度不高、技術水準較低等問題,很多新技術使用往往需要手把手教。短視頻和直播形象生動,互動式、現場式講解可以使廣大農戶身臨其境接受技術培訓,實現更好教學效果。同時,短視頻、直播內容觸達范圍廣泛,能夠覆蓋不同地區、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人群,從而實現農技獲取層面普惠性。

  傳統農技推廣部門積極搭建線上平臺,爭取做到實時服務農戶。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主管的中國農技推廣資訊服務平臺于2017年8月正式上線運作。7年來,累計線上提問3090萬條,專家、農技人員等累計解答2858萬條,解答率一直保持在92%以上。同時,發布技術成果視頻5萬多項,開展專題直播200多場。目前,平臺覆蓋全國2845個縣(農場/墾區),注冊用戶總量達1300萬,已成為用戶量最大、活躍度最高、資源最豐富的農業科技服務知識社區,有效拓展了基層農技人員和農戶學習新技術的渠道。

  在服務農業生産方面,平臺建立了效能驅動的線上線下協同推廣新機制,探索形成了“農業科技創新鏈、農民脫貧增收價值鏈、技術服務供應鏈”三鏈相通的推廣模式,解決了農民“問專家難、學技術難、找農資難、賣産品難”等問題。在提供農業資訊方面,平臺實現了全國農技知識統籌,通過構建立體化農情監測、農技資源高效利用、線上精準指導等技術體係,向涉農用戶提供全流程生産信息技術手段支撐,顯著降低了勞動作業強度,實現了生産提質增效,達到省工、節肥、增效等目的,促進農業精準、高效、綠色、智慧發展。

  積極利用數字技術,為建立多層次、多渠道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網絡,提升效率和品質提供了一條實用性較強的路徑。武拉平提到,廣大農戶要逐步養成通過網絡了解相關知識和技術、在實踐中不斷學習的習慣,讓各項技術真正科學地應用到生産實踐中,從而更好發揮科技的作用,促進增産增收。(記者 李和風)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