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何時走入百姓家-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4/26 08:23:16
來源:經濟日報

人形機器人何時走入百姓家

字體:

  近期,人工智慧(AI)+機器人賽道廣受關注。英偉達CEO黃仁勳在開發者大會上表示,構建人形機器人大模型,已經是AI領域中最激動人心的賽道之一。去年12月29日,在人形機器人整機制造商優必選的上市儀式上,公司CEO與其最新工業版人形機器人Walker S一同敲響開市鑼。

  在産業資本爭相布局、生成式AI大模型技術持續迭代升級的背景下,人形機器人何時能走進尋常百姓家?

  加快進入智能時代

  人形機器人的誕生可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在其發展的50余年中,囿于成本高企、商業化難度大等問題,人形機器人關注度並不高。

  2022年,特斯拉推出的“擎天柱Optimus”雙足人形機器人受到資本和産業鏈的廣泛關注。2023年,以ChatGPT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慧革命,讓人們從原先更多關注人形機器人的運動功能,到開始真正相信人形機器人作為“具身智能”的未來。

  回看來時路,人形機器人這條長坡厚雪的賽道上從不缺少開拓者。從簡單的結構驅動到關節驅動,再到完成跑步、轉彎、識別特定人群面孔係統的高度整合,直到如今能發揮“自主”決策等功能的高動態運動階段,早稻田大學WABO、本田ASIMO、波士頓動力Atlas、特斯拉Optimus、小米CyberOne“鐵大”、優必選Walker S等産品,不斷拓展著技術的邊界。

  據了解,具身智能,即跳出傳統演算法模型僅對電腦虛擬資訊的處理,與現實物理世界進行交互。深創投創新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機械學博士尤翔宇認為,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好載體。相較于傳統的機械臂與機器狗,人形機器人不僅可移動,而且具有類人的體態,能做出更貼近人類的交互,具備更好的通用性。

  尤翔宇表示,梳理人形機器人産業技術發展脈絡,主要有底層硬體、運動控制和具身智能3條路線。底層硬體和運動控制是機器人原有的基礎技術,搭載AI大模型的具身智能技術則是最新的産物,也是人形機器人最富有想像空間的地方。

  中金公司認為,通用機器人需要“智能”與“機體”的有機結合,人形機器人或是最終答案。人形智能機器人基于通用型演算法,通過生成式人工智慧和GPT大語言模型,具備自主學習、規劃、決策、執行的智能化屬性,可適用于多個場景。遠期看,人形機器人和AI互相促進形成飛輪效應,有望加速具身智能時代的到來。

  産業鏈協同發展

  在優必選的展廳,在上市儀式中遞鑼槌的熊貓機器人優悠,此刻正“熱情”地向記者伸出手來。在觸摸到優悠手部虎口位置時,會明顯感覺到一股迅速收緊的握力。優必選負責人介紹,優悠可通過感測器判斷人手是收緊還是松開的狀態,再選擇牽手還是松手。而在聽到記者“口渴”的指令後,優悠立刻轉向旁邊的櫃子,取出一瓶可樂,走前還不忘“細心”地檢查櫃門是否關好。最後,優悠還表演了打太極、比心等“絕活”。

  松禾資本合夥人馮華表示,松禾資本多年前便開始關注並投資人形機器人整機和零部件龍頭企業。他相信,未來幾乎每個家庭都會有一臺機器人,就像現在每個人都有手機一樣。

  事實上,今年人形機器人的融資確實火熱。1月份,星動紀元宣布完成超億元的天使輪融資;宇樹科技在2024年春節前完成了B2輪融資,融資額近10億元;智元機器人自去年2月份成立以來,已馬不停蹄拿下6輪融資,紅杉中國、高瓴創投均參投。

  資本的投入帶動了整個産業鏈的繁榮。以聚焦機器人視覺與AI視覺的奧比中光為例,在公司展臺最醒目的地方,陳列著多款機器人深度相機和鐳射雷達。據了解,優必選Walker S就用上了奧比中光的“機器人之眼”,引導本體完成了人機協同的上市敲鑼儀式。

  “人形機器人需要像人一樣自主移動、識別和交互,對3D視覺有直接且必要的需求。”奧比中光技術人員表示,目前,企業基于自主研發,已推出適用于不同場景的視覺感測器,讓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從室內空間拓展到環境復雜度更高的戶外場景。據了解,公司未來還計劃針對人形機器人設計更適配的視覺感知方案,比如,在機器人手部區域設計更精細的“eye in hand”相機,使其更全面地感知世界。

  産業上游發展如火如荼之際,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也加速試水。前有優必選Walker S進蔚來工廠“打工”,後有海爾、樂聚機器人推出國內首款面向家庭場景的服務通用人形機器人。這款人形機器人已進入家庭,嘗試學習與執行洗衣、澆花、插花、晾衣服等任務。此外,在巡檢、醫療護理、教育娛樂等領域,也均有機器人廠商入局。

  優必選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公司將聚焦人形機器人的三大應用場景,包括工業制造、商用服務和家庭陪伴。其中,智能制造將成為人形機器人首個大規模應用的領域,把人從重復性的勞動中解脫出來。

  某人形機器人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希望科技能將更多的人從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讓更多的想像力發散到更廣闊的地方,去拓展世界的邊界。

  仍需爬坡過坎

  賽道火熱的同時,人形機器人産業化面臨的問題也備受關注。

  中國電子學會副秘書長梁靚表示,産業基礎技術仍需各方集中攻關。晶片、高端感測器、高精度伺服電機、精密減速器等底層技術與世界領先水準差距較大,面臨“卡脖子”的風險。

  而就支撐具身智能的AI大模型,目前也尚未有公司能成熟應用于人形機器人之上。某業內人士向記者解釋,AI大模型的應用涉及一個比較長的邏輯鏈條,包括理解語言、轉化指令以及協調軀體執行動作,需要不斷調試。此外,過去的機器人是就已經寫好的程式去執行,而在AI大模型下則強調機器人的自主反應和決策,如何保證安全,也是一個新問題。

  高價值應用場景仍需進一步探索。目前人形機器人市場的規模效應仍未顯現,成本依舊高昂。事實上,這是行業面臨的共性問題,包括日本軟銀、波士頓動力等公司,都為這個問題苦惱。

  對此,梁靚建議,一是加快推動應用場景先行先試,鼓勵重點行業和地區主動探索開放應用場景,開拓新模式、新服務、新業態;二是加強頂層設計,建立産業協同機制,探索以應用場景牽引創新産品孵化的模式;三是發揮好中國人形機器人百人會等産業平臺的優勢,以人形機器人大賽為載體,推動建設産業鏈上下遊深度融合、各方融通發展的良好産業生態。

  近年來,國家對人形機器人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去年11月份,工信部發布《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圍繞構建人形機器人技術和産業創新體係的總體目標,重點從突破關鍵技術、培育重點産品、拓展場景應用、營造産業生態、強化支撐能力5個方面入手,部署了3個專欄14項重點任務,對我國人形機器人産業發展的係統性創新、工程化推進和産業化落地作出了科學籌劃。

  在技術壁壘高、短期內看不到實際回報的前提下,為什麼還要堅持做人形機器人?尤翔宇説,人形機器人是最易被人類接納的機器形態。即使不知多久才能看到彼岸,也總需要有人照常拉起船帆。(證券日報記者 劉 釗 劉曉一)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