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質生産力關鍵依靠科技創新-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4/17 08:08:09
來源:經濟參考報

培育新質生産力關鍵依靠科技創新

字體: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係建設”,凸顯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産力”。

  從歷史的角度看,三次工業革命的發生歸根結底在于技術創新,一次次顛覆性的科技革命,不斷推動工業化發展,推動社會進步,而新質生産力代表的正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新趨勢、新方向。新質生産力的提出具有深遠的時代背景,而且契合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主題,順應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大潮。

  發展新質生産力具備堅實基礎

  任何一個大國,要維係長期穩定的發展,並保持持久的國際競爭力,最終必須依靠生産力水準的提升和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具有兩方面重要意義:一方面,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更高,經濟高品質發展面臨一些堵點難點,經濟體量規模巨大,實現高速增長的難度也在加大,傳統的粗放型增長路徑難以維係,必須加快向高品質發展轉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新動能,這些都需要高水準的科技創新和現代産業體係支撐。另一方面,全球科技競爭加劇,國家間競爭的焦點越來越集中于高科技領域,特別是“硬科技”的較量。我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保持競爭力,必須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目前,我國已經具備超強的制造産能優勢以及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關鍵在于發揮好兩大優勢,將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産力,不斷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新質生産力以科技創新為主導,是符合高品質發展要求的新型生産力,主要以高效能、高品質為突出特徵,既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産業,也涵蓋量子資訊、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慧、生物制造等未來産業。目前,我國的科技創新尤其是高水準科技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奠定了堅實基礎。從三個方面來看:

  一是加強國家科技創新頂層設計,完善科技創新體制。近年來,圍繞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黨和國家推出多項重大改革舉措,尤其是,2023年3月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作為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統籌推進國家創新體係建設和科技體制改革,研究審議國家科技發展重大戰略、重大規劃、重大政策,統籌解決科技領域戰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問題,研究確定國家戰略科技任務和重大科研項目,統籌布局國家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統籌協調軍民科技融合發展等,從而推動健全新型舉國體制。

  二是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為提高基礎研究、前沿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強大的物質保障。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測算2023年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33278億元,比上年增長8.1%,與國內生産總值之比為2.64%,接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2.71%的平均水準。截至2023年9月,中國戰略性新興産業企業總數已突破200萬家,其中生物産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企業佔比分別達到25%、17%。

  三是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速,不斷擴大科技競爭優勢。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23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記分牌》顯示,按照全球前2500家企業的研發投資額進行統計,2022年全球研發投資總計達1.25萬億歐元,同比增長12.8%,美國、中國的佔比分別為42.1%和17.8%。

  同時,也要看到,新質生産力的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一蹴而就。我國雖然在科技創新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但是在前沿科技的産業化、基礎研究等方面尚存在短板弱項。我國雖具備比較完備的制造産業鏈體係,但中高端制造業的部分領域亟待提升,高科技領域短期突圍的難度較大,需要深耕細作,前沿科技的專利數量較多,但距離成果轉化、市場應用以及規模上量還有一定差距。

  多向發力加快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

  面對國內外形勢變化,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以高品質發展為主題,以高水準科技創新為主線,緊密圍繞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而攻堅克難、久久為功。主要從四個方向深入推進:第一,堅持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完善國家和地方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優化科技資金投入、項目管理以及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統籌推進重大科技攻關,深耕基礎研究、前沿科技創新,不斷提升國家整體科技創新水準;第二,加快構建支援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政策體係,從産業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人才政策等多個維度,摒棄傳統的發展思維,形成政策合力、同向發力,釋放我國巨大的工程師紅利,發掘巨大的人力資本潛力優勢,為科技創新發展提供堅實保障;第三,加快現代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推進“東數西算工程”,緊跟國際科技前沿,謀劃生成式人工智慧、量子電腦、新一代通信技術等研發和産業化布局,搶佔新賽道;第四,深化國際科技合作,堅持高水準制度型開放,廣泛吸納世界科技人才、資金、技術,以多點突破、全面開拓的姿態,擴大科技投融資、科技貿易以及科技教育研發等合作交流,為高水準科技建設、高水準對外開放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展望未來,全球化范式加速變遷,新一輪科技革命競爭白熱化,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既有挑戰,也有機遇,有利因素要明顯好于不利因素。我國的經濟體量已經穩居世界前列,高水準雙向開放步伐加快,高科技産業發展盡管遭遇“逆流”,但發展前景可期,蘊藏巨大潛力。一方面,我國科技創新戰略和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將釋放巨大潛能,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擁有超大國內市場和超強制造能力,在越來越多的前沿領域逐步具備領先地位,將促進新質生産力加快形成,加速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另一方面,我國在工程科技以及科技人才資源等領域具備更加有利的條件和充足的物質保障,在新能源、半導體、裝備制造、人工智慧等領域擁有國際競爭優勢,全球范圍內搭建了不同層次、不同維度、不同領域的“朋友圈”,未來將依托《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共建“一帶一路”以及“金磚+”合作機制等拓展合作交流空間,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創造積極的國際環境。

  (潘虹  作者係南通大學副研究員。本文係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課題“産教融合視角下的創新創業教育體係研究與實踐”階段性成果。)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