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高效創新生態體係 發展新質生産力-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4/17 08:12:02
來源:經濟參考報

構建高效創新生態體係 發展新質生産力

字體:

圖為技術人員在攀鋼礦業朱蘭鐵礦智慧管控中心進行電鏟遠端操控。新華社記者 郭昱 攝

  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深刻闡述了新質生産力的科學內涵、核心要義和本質要求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吹響了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集結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把“大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係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擺在首要位置,做出具體部署。各地因時而動、因地制宜圍繞科技創新、産業轉型、綠色發展和要素改革,構建高效創新生態體係,積極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從各地實踐看,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主要圍繞四方面展開。

  以科技創新作為核心要素

  新質生産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産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的特徵。

  各地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帶來的機遇,結合國家科技戰略力量布局,搭建高水準、多層次的實驗室和平臺體係,係統謀劃基礎研究,強化原創新、顛覆性科技創新,豐富高品質科技成果源頭活水。如,上海圍繞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在全國首設“基礎研究特區”,分兩批次在復旦、上海交大等8所院校設立特區,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組織實施模式;廣東出臺科技創新條例,明確要求基礎研究投入資金不低于省級財政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的三分之一,同時,依托“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加快打通科研資金跨境撥付通道,鼓勵港澳高校、科研機構承擔科技計劃項目。

  加快實現‘從0到1’的原創性創新及‘從0到100’的顛覆性創新,需要風險投資作為“催化劑”。多地政府設立按市場化模式運作的政策性基金,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風險投資領域。如,浙江提出設立科技創新基金,採用“子基金+直投”的運作模式,聚焦“互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創高地及其15大戰略領域、“9+6”未來産業進行投資。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成果轉變為現實生産力的過程,該過程不僅關乎創新價值的實現和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釋放,更關乎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實現。各地把“硬科技”支撐和“軟服務”加持相結合,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體係,打造集“有組織科研+有組織成果”轉化于一體的科技創新樞紐,破除成果轉化的“中梗阻”,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如,江蘇、浙江等多個省份積極布局建設概念驗證中心,江蘇頒布《概念驗證中心建設工作指引(試行)》,提出3年內打造20家以上省概念驗證中心;浙江杭州已陸續建成30個概念驗證中心,積極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安徽印發《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探索“賦權+轉讓+約定收益”的新模式,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調動科研人員轉化積極性。

  以新質生産力開辟新賽道

  新質生産力是培育新産業,推動創新鏈和産業鏈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山西、上海、浙江等省份依托新質生産力制定未來産業發展相關規劃、方案或意見,其中,9省份瞄準氫能、核能、儲能等未來能源,7省份涉及6G、量子通信等未來網絡,6省份強調深海空天、人工智慧、元宇宙等領域。2024年2月,廣東在全國率先分門別類制定未來産業行動計劃,建立省級領導定向聯繫未來産業集群機制,高位推動未來産業布局和發展。

  與傳統産業政策不同,許多省份開始係統謀劃産業鏈政策,以“鏈式思維”培育新質生産力。如,浙江提出“一鏈一策”推動新興産業提質擴量,前瞻布局一批未來産業,支援杭州、寧波爭創未來産業先導區。四川提出圍繞標誌性産品編制産業鏈、創新鏈圖譜,加速標誌性産品企業布局,打造具有國際國內競爭優勢的標誌性産品。

  部分省份以數據資源為生産資料,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演算法和算力平臺為勞動工具,以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為抓手,通過“數實融合”增添新引擎。如,山東、江蘇等省份加快布局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底座。其中,山東強調統籌布局通用和垂直大模型算力,建成“山東算網”;江蘇強調以人工智慧全方位賦能新型工業化,積極構建特色化行業大模型,打造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重慶、四川提出建設全省算力調度服務平臺,統籌富余算力資源,提高利用效率和節能環保水準。北京、上海等省份先後提出建設數據交易中心和完善交易制度,加速數字産業化進程。

  以“雙碳”目標引領綠色産業集群

  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提升經濟發展“含綠量”,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許多省份以“雙碳”戰略為牽引,發展綠色低碳産業和供應鏈。如,上海瞄準氫能、高端能源裝備、低碳冶金、綠色材料、節能環保、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新賽道促進綠色低碳産業發展;廣東建立分行業、分領域的“綠色企業”創建標準,截至2023年6月,累計創建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59家,綠色制造名單總數居全國首位。

  針對近些年來國際“碳壁壘”漸行漸近的態勢,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産品碳足跡納入可持續供應鏈管理要求,多地政府主動作為,積極開展碳溯源、核算和交易。如,上海、江蘇、浙江等省份部署開展重點産品或行業“碳足跡”認證,浙江還率先制定《産品碳足跡評價通則》地方標準,北京發布了碳中和、碳足跡核算指南地方標準。2024年年初,江蘇上線了首個産品碳足跡實時管理平臺,出臺産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實施意見。山東、廣東、福建、內蒙古獲批籌建國家碳計量中心。

  多數省份提出開展碳排放權交易或碳匯(碳票)交易試點。為示范引領綠色低碳發展,多地優化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援工具,引導企業降耗升級、綠色發展。如,山東建立財政金融協同常態化機制,運用財政資金股權投資等方式,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領域和項目投資力度。北京利用“碳減排支援工具”為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和碳減排技術三個領域內的企業提供優惠利率貸款。四川、重慶等積極推進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

  以全面深化改革塑造新型生産關係

  新質生産力呼喚新型生産關係,重點是要打通束縛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引導先進優質生産要素向優質生産力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

  目前,各地主要聚焦國企、民企、財稅和營商環境等重點領域深化改革,有效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如,上海實施新一輪150項改革措施,探索一批銜接國際通行規則的創新舉措;重慶推動“三攻堅一盤活”改革突破、打贏國企改革攻堅戰,優化民營經濟服務機制。

  同時,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推進,堅持創新鏈、産業鏈、人才鏈一體部署,突破行業、領域壁壘,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如,上海實施全球傑出人才優享服務,推進人才全周期服務“一件事”改革;浙江設立20家省級創新深化試點,圍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優化科研經費使用、管理方式和科技評價制度,以“機制+實例”方式探索經驗做法;山東制定《教育科技人才協同工作機制》,梳理明確重點協同事項清單,建立定期會商制度,強化各領域工作協同。

  此外,多地依托高能級對外開放平臺,以更大的開放,促進更大的改革、更大的發展。如,上海、福建等10余個省份積極拓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綜合服務功能;江蘇主動適應國際綠色貿易規則,積極應對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前瞻開展碳足跡認證和綠電溯源等工作,鼓勵發展綠色貿易;湖南發揮自貿試驗區平臺功能,高標準建設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積極爭取中非新型易貨貿易試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條件和基礎各不相同,但只要因地制宜協同推動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錨定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三大特徵,深化政産學研用合作,破解創新鏈好技術到産業鏈新應用之間的難題,就能更好地實現差異化高品質發展。

  (黃徵學 潘彪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