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 記者手記:尋找中國足球的另一種可能
新華社記者肖世堯
採訪中國足球這些年,記者一直在尋找如曲格平這樣的球員。尋找他們,是想為百端待舉的中國足球,探尋另一種可能。
若不是大連球迷,或許很少有人認識曲格平。
這個20歲的年輕人,一邊在職業俱樂部接受專業訓練,多次入選各級青少年國家隊,並已完成職業聯賽首秀;一邊沿着正常路徑升學,常年保持優異成績,考入吉林大學計算機系。
記者第一次聽説他的故事,是2024年6月的渭南國際足球邀請賽。那次比賽,U19國青隊2:0擊敗韓國隊奪得冠軍。賽後不久,一位國青隊負責人與記者閒聊時提到:“這屆國青和以往最大的不同,是隊裏有好幾位大學生球員。特別是曲格平,他是通過高考考入吉林大學計算機系的。”
“他能直接用英語和外教溝通,不需要翻譯。作為後腰,主教練久爾傑維奇常誇他,認為他擁有成為頂級球員的球商。”該負責人對他讚不絕口。
聽到這時,記者心裏一動。
多年採訪中國足球青訓,“12歲退役”現象屢見不鮮。球員一旦進入專業青訓體系,往往意味着脫離常規學校教育。然而,青訓球員最終能走上職業道路的也不過三成,其餘人不得不另謀出路,卻因基礎教育缺失而舉步維艱。這一困境導致許多有天賦的小球員在小升初階段就過早放棄足球。
這既是我國運動員普遍面臨的學訓矛盾縮影,體教“兩張皮”依然存在;也與足球作為集體項目的特點有關——球員要成才,必須長期集中參加高水平訓練和比賽。無論在中國還是世界足壇,能真正兼顧學業與足球的球員都鳳毛麟角。
不同的是,在足球發達地區,人們更能接受足球的高淘汰率與不確定性,願意為此一搏。而大多數中國家長,不敢用孩子的未來去賭那30%的概率。
正因如此,曲格平的成長軌跡才顯得如此特別。
記者查閱資料得知,2015年,十歲的曲格平進入職業俱樂部梯隊。同年,《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校園足球發展迎來契機,體教融合開始推進。像他這樣的球員,或許正是觀察這十年中國足球體教融合實踐的一個窗口。
記者和隊伍約好,原計劃在2024年11月的“熊貓杯”對他進行專訪。然而賽事前夕,傳來他重傷的消息——脛骨骨折、腳踝韌帶斷裂。曲格平因此錯過U20亞洲盃,這一年完全從職業賽場上消失。後來有過他因傷退役、回歸校園的傳聞,採訪計劃也就此擱置。
直到今年11月的全運會,遼寧隊大名單上,曲格平的名字再次映入眼簾。終於,記者完成了這場遲來的對話。
剛成年的曲格平,臉上還帶着青春痘的痕跡。他十分健談,兩個小時幾乎不曾停歇,話裏還時不時蹦出成語:“聚沙成塔”“左右為難”“一通百通”……或許因為經歷特殊,言語間有種與年齡不符的成熟。
他的故事裏,記者看到了熱愛、糾結、煎熬、堅持,以及屬於新一代年輕人的勇氣——敢於打破固有觀念,為夢想勇敢嘗試;記者還能看到不斷深化的改革正在悄然改變教育者的觀念,那些願意為曲格平調課補課的老師們,給了這份勇氣落地生根的機會。
更令人欣喜的是,曲格平並非孤例。與他同齡的張璦暉始終在校園足球體系中成長,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後才轉入職業隊,如今已是中超浙江隊主力,併入選U22國家隊。張璦暉也參加了本屆全運會。
體教融合的種子,正在不同的土壤裏努力發芽。
其實講述他們的故事,絕不是要宣揚讀大學是每個運動員的必經之路,也不是認為有了會讀書的球員,中國足球就能振興。
這些故事真正的意義,在於探索中國足球的另一種可能——原來不必在12歲就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原來還可以再堅持一下,給夢想一個機會。
當然,我們必須要承認,發展總會伴隨新的矛盾。現階段大學的足球聯賽水平,尚無法與職業體系順暢銜接,這些新興的大學生球員要想延續足球夢想,仍需要在職業隊訓練比賽;而職業足球的特殊性,又讓他們很難像個人項目運動員那樣滿足全日制大學生的在校要求。
如果他們最終不得不因此放棄學業或職業生涯,那麼多年的堅持,似乎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價值。
值得高興的是,張璦暉爭取到了北航的政策支持:六年內完成學業,保留學籍、延遲畢業,這成為他兼顧學業與職業的關鍵轉折;而曲格平仍在等待轉機——畢竟同時學好計算機和踢好職業足球,確實罕有先例。他希望在兩條路上都走下去。
採訪尾聲,記者感慨於曲格平的成熟。他卻説:“其實少年老成也不好。我也想過得簡單、快樂些,但總會想很多。當預感到不想發生的事情將要發生,自己又無力改變,就會很難受。”
記者安慰他,無論結果如何,他的勇氣都彌足珍貴。曲格平認真地回應:“謝謝您沒有把這説成好高騖遠或年少輕狂。這説明,它真的有可能實現。”
這當然有可能實現。記者相信,一定會有很多心懷羨慕的“大人”,願意和他一起,守護這份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