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莞11月7日電(記者姚友明、劉揚濤、許東遠)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男籃成年組比賽在“籃球之城”廣東東莞激戰正酣,在市中心12米高的“籃球勞拉”雕像前,街球手鄧丹正在他創立的NICEID(耐撕街球)免費場地中,籌辦一場本週末即將上演的草根球手交流活動。

鄧丹(左二)和新華社記者在球場上。
儘管已在某社交&&上擁有70余萬粉絲,鄧丹組織類似活動並不是為了“直播帶貨”或是讓“流量變現”。“我想通過籃球這項運動,在人與人之間傳遞一種‘溫暖的東西’。”鄧丹説。
今年38歲的鄧丹在湖南郴州的一個礦區家庭長大,從小便熱愛籃球到近乎癡狂。在廠礦,一個名為鄧志鋼的工人曾是他的偶像,每逢有鄧志鋼的訓練或比賽,鄧丹都會去觀看。在美職籃(NBA),他崇拜費城76人隊名宿——艾倫·艾弗森。

“艾弗森出身於貧民家庭,而且身高不高,我當時以為他能成為明星球員,絕對是因為他日復一日的努力訓練。”鄧丹説,“後來才知道,艾弗森打球靠天賦。只是那時信息不發達,我幻想出很多關於他的信息,然後在偶像的影響下,在球場上揮汗如雨。”
17歲輟學後,鄧丹決定離開家鄉,到東莞打工。在等待辦理健康證、暫住證等手續的過程中,他睡過公園,感受過生活的不易。那時候,他的生活極其簡單規律——白天上班、晚上打球。

在2004年的東莞,在個人簡歷特長欄中只要寫下“打籃球”三個字,甚至會大幅增加求職成功的幾率。憑藉着籃球特長,鄧丹換了好幾份工作,還在球場上認識了許多如今的合作夥伴。
“籃球已經是東莞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了,當年很多企業老闆也是通過一起打球認識的,籃球也幫助他們在生意上達成了合作。”鄧丹感慨道。
當時,很多同事知道鄧丹喜愛打籃球,甚至會主動讓他早早下班、好好練球,為自己的企業爭得榮譽。鄧丹明白,對在東莞打工的許多年輕人來説,籃球是治愈工作一日後疲憊身心的“良藥”。
2005年,鄧丹離開東莞,去往深圳工作,2014年又選擇回到東莞,從事過一段青少年籃球培訓工作。談及選擇回到“籃球之城”的原因,他説,他只是想找一個隨時隨地可以打籃球的城市,東莞的城市“調性”,特別符合他的口味。
2015年,他開創了屬於自己的籃球周邊品牌,開啟了創業之路。2017年,他在東莞開了一家免費向社會開放的街球館。“那一刻,我感覺我的夢想照進現實了。”

鄧丹認為,與過去的廠區籃球相比,現在的街頭籃球不再看重輸贏。“街球球場更像是一個年輕人展示自我、進行社會交際甚至是談戀愛的&&,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職業球員,但每個人都可以愛籃球。”鄧丹説。在東莞市中心的耐撕街球空間,如今他每年舉辦20多場與街球明星交流的活動,每次都能吸引大約1萬人次駐足參與。
“當然,我們還有一塊24小時免費開放的街球場地。在工廠裏忙碌了一天的工友們如果每天下班後,能去那裏投投籃,可能很多事情就想通了,也會帶着樂觀的心態擁抱新的一天。”他説。
如何承擔免費場地的租金和運營花銷?鄧丹坦言,自己品牌周邊的銷售額,已經足夠貼補兩塊免費場地的成本。
除了提供免費球場外,他還經常自掏腰包,給外省區市的農村小學送去籃球、運動鞋服。他也曾與CBA聯賽11冠王廣東隊溝通,由球員徐傑帶領大涼山的孩子們到廣東宏遠俱樂部參觀,一起感受偶像的力量。
與許多街球“網紅”不同,在鄧丹眼中,當“網紅”的意義不是“直播帶貨”,“比起追求經濟價值,我覺得人應該更重視社會價值。”他説。
從礦區少年到街頭造夢家,鄧丹與東莞雙向奔赴的故事,隱藏着質樸的道理:熱愛能戰勝流浪漂泊,運動能“治愈”生命苦痛。
夜幕降臨,這座“籃球之城”依然不眠。人們從五湖四海而來,他們走進街球場,他們因球相聚、共同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