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華社音視頻部、體育部與新華網聯合打造的系列微紀錄片《我的馬拉松》,在剛剛正式公布的第35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榮獲二等獎。該系列報道通過深入記錄普通跑者的奔跑故事,生動展現了新時代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獲得了評委的高度認可。
據悉,《我的馬拉松》系列報道由四部微紀錄片組成,創作團隊歷時一年,深入北京、雲南、貴州、浙江、江蘇等地的馬拉松賽事現場,採訪記錄了百餘名跑者的真實故事。報道以“馬拉松”為敘事載體,通過快遞員父親推着腦癱兒子完成70多場馬拉松、盲人跑者在志願者協助下突破生命局限等感人故事,生動詮釋了“人生如馬拉松”的深刻主題,展現了新時代中國人民堅韌不拔、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圖為快遞小哥羅書堅和他13歲的兒子。從2015年起,他推着兒子跑過了杭州、北京、上海等20多個城市。新華社記者黃宗治攝
該系列報道自播出後産生廣泛社會影響,總瀏覽量突破千萬,被人民網、光明網、央視網、芒果TV等500余家媒體轉載,引發數十萬網友互動討論。報道中盲人跑者和快遞員父親的故事尤其令人動容,為特殊群體和面臨困境的人們帶來了精神激勵,彰顯了主流媒體引導社會輿論、傳遞正能量的責任擔當。
評委會專家指出,該作品以“馬拉松”為獨特切入點,通過記錄平凡跑者的不平凡故事,實現了“以小切口展現大時代”的創作效果。系列作品既有個體命運的細膩刻畫,又映照出社會變遷和國家發展的宏觀圖景,社會效果顯著。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在播出後引發廣泛共鳴,形成破圈效應,不僅觸動了觀眾內心,更傳遞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彰顯了媒體的社會責任與擔當,有力地引導了社會輿論,為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近年來,馬拉松運動已從專業賽事發展成為深受大眾喜愛的健身方式,其所蘊含的體育精神正激勵着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系列片總導演劉瀟説:“馬拉松,是我們觀察時代的一扇窗口。透過它,我們記錄了奔跑的身影,更捕捉到一種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這些奔跑的故事,既是個體生命的華彩,更是民族復興征程上的動人注腳,激勵着更多人,在各自的人生賽道上砥礪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