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10月16日電(記者田宇、趙紫羽)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蹦床項目日前在廣州體育館落幕。記者在翻看秩序冊時,一個熟悉的名字映入眼簾:黃珊汕,福建隊教練。
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黃珊汕以一枚銅牌實現中國蹦床奧運獎牌零的突破。世錦賽冠軍、亞運會冠軍、全運會冠軍……這個名字在中國蹦床史上曾被濃墨重彩地記錄過。
記者近日在廣州體育館見到了她——梳着馬尾,手裏拿着醒獅造型的十五運會吉祥物,一身福建隊紫色隊服,依然保留着當年運動員時期的颯爽英姿。
圖為黃珊汕接受採訪。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做教練比做運動員緊張多了”
“太緊張了,我覺得我自己比賽都沒這麼緊張。”帶隊比完全部比賽,黃珊汕松了口氣。
這次福建隊拿到男團第五、女團第八的成績,隊員傅瑋健拿了男子個人第五。“男團還是有一點點遺憾。其實除了一、二名有絕對優勢,第三名到第六名差距並不會太大,就是看臨場發揮。對於個人賽和女團來説,這個結果其實算比較正常。”
作為曾經屢登領獎&的運動員,也作為上屆全運會女子個人冠軍的教練,對於這次不太耀眼的成績,她説並沒感受到落差,語氣坦然:“自己當過運動員,知道不可能永遠都在最高點,總會有低谷期,更何況是整個隊伍。”
2013年退役後,她的生活節奏沒什麼改變。“其實跟以前是一樣的,只是從自己練變成了帶別人練。周一到周六,上午八點半到十一點半,下午兩點半繼續練三個多小時。”黃珊汕笑着補充道:“不過現在回家多了一個任務——帶娃。”
黃珊汕的兒子今年5歲了。她有時會把孩子帶到蹦床館裏,“他還是蠻喜歡跳的”。
比起運動員時期,她坦言如今更辛苦。“以前我只要管好我自己就行了。現在我手上帶了七八個隊員,他們的性格、每天的狀態、年齡甚至性別都不一樣,要不斷調整溝通。”
站在場邊看隊員比賽,無法掌控局面的無力感讓她有些無奈,“並不是我覺得應該什麼樣,他們就是什麼樣子”。
圖為黃珊汕(中)在比賽中保護運動員。(受訪者供圖)
她介紹,14歲到18歲是蹦床運動員學習難度動作的黃金時期。但同時,這個年齡段也處於叛逆期。身體條件好的運動員,不一定有刻苦訓練的自覺。教練在這方面能做的並不多。“所以我對我的隊員説,無論你們條件如何,只要你們願意練,我一定好好帶你們。”
“真的有飛的感覺”
1998年前後,蹦床項目剛在國內起步。為組建隊伍,練了多年體操的黃珊汕被挑中了。“當時很不願意,因為11歲對於體操來説正是要出來比賽的時候,而且完全不知道蹦床是什麼東西,就會覺得我以前的付出可能全都沒了。”
但真正在蹦床上跳起來的時候,她發現蹦床是如此“好玩”。“當時讓我做個轉體360度,我感覺我都沒有使勁就轉了一個720度。”
運動員們在網面上躍起的高度,幾乎相當於兩三層樓。腳下這張網,為他們插上了一對“會飛的翅膀”。
“蹦床給我的感覺就是很輕盈,真的有飛的感覺,在空中感覺整個氣全部提在上面,感覺很飄、很舒展。有這麼充足的高度,想做什麼動作都可以。”
2003年11月20日,福建隊選手黃珊汕在蹦床女網個人決賽中奪冠。當日,為期3天的2003年全國蹦床冠軍賽在昆明落下帷幕。 新華社記者 譚熙鵬 攝
看著本屆全運會男子蹦床個人冠軍嚴浪宇在決賽中一套10個動作,做了9個(翻騰)三周。她驚嘆之餘感慨道:“這以前怎麼敢想,我們那時候男孩子能做5個三周就頂天了。”
“現在的蹦床跟我們以前不一樣了,網的彈性更大,危險系數增加了,但不可否認能飛得更高,就可以做更大難度,觀賞性也更強了。現在他們就願意去嘗試更高難度的動作,這就是一種突破。”
一套成套10個動作,比下來一分鐘。為了這一分鐘輕盈地飛,背後是千錘百煉。
剛轉到蹦床後的一次加練讓她記到現在:“我有一次跟老師杠上了,他覺得我沒做好,要做到他滿意才能下課。”黃珊汕也不服軟:“那就來吧。”結果練到凌晨快三點。
“當時就一個想法:爸爸我拿到了”
再次來到廣州比賽,黃珊汕心裏感到很親切,直言“廣州是我又愛又‘恨’的地方”。
説起愛,似乎很好理解。2010年廣州亞運會,她蟬聯了亞運冠軍。為何還有“恨”?
2001年,廣州九運會。“那時候其實有絕對實力,但並不是沒有競爭對手。我的閨蜜也是隊友鄭曉鋆在我前面做,做得挺好,我就有壓力了。上了難度套,結果失敗了。”
“當時我爸也覺得這塊金牌把握比較大。結果過了一年,我爸就去世了。”父親的離世讓這份遺憾成了一定要兌現的諾言。“我後面這4年的努力,真的不是衝着奧運去的,為的是全運會金牌。”
她也被自己的努力眷顧了。2005年十運會,她如願拿下個人金牌。“當時就一個想法:爸爸我拿到了。”
2005年10月20日,福建隊選手黃珊汕在領獎&上向觀眾致意。當日,第十屆全運會蹦床女子網上個人決賽在江蘇省江陰市體育館進行,黃珊汕獲得冠軍。新華社記者 楊俊江 攝
在她的心裏,這枚全運金牌遠比奧運獎牌更有分量。
得償所願無疑是故事的圓滿結局,但並不自動成為下一段的理想起點。拿下十運會金牌後,她一下子沒了目標。“後來回家翻獎牌的時候,發現2006、2007年我都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成績”。
時間來到2008年。“第一站世界盃,預賽做第四個動作的時候,踩到了紅線旁邊一點點,我就停下來了,突然整個人覺得無所謂了。”
沒進決賽,黃珊汕只能坐在看&上。“旁邊一個裁判問我,平常都是別人坐在上面看你比賽,今天你坐在上面看他們比賽,你有什麼感受?”
“那一下我真的、真的覺得憋屈。我看著他們這種成套都能達到的分數,我隨便做一套都能達到,我為什麼要坐在這裡看別人拿可能是屬於我的成績?那時候一下子覺得醒了。”
從那以後,一直到北京奧運會前的測驗加比賽,她再沒失敗過一套。
“如果背負太多,就不會享受了”
命運還是對她開了玩笑——失敗的一套,發生在北京奧運會資格賽上。“摔下來那一刻我腦子都是空的。”
資格賽第二天,她跟着隊伍來到訓練館。教練對她説:“反正後面沒比賽了,你可以不練,調整一下自己。”
“不,我要練。”
10個動作連提前活動都沒有,黃珊汕非常順利地做完了。“做完站在網上那一瞬間,我直接就哭了。”
“我不知道站了多久,但那一下腦子裏面轉得很快:4年,從頭再來。”一個新的目標在她心裏萌發。
2012年倫敦奧運會,她以一枚寶貴的銀牌給這段“從頭再來”畫上句號。
2012年8月4日,黃珊汕在領獎&上。當日,在倫敦奧運會女子蹦床決賽中,中國選手黃珊汕獲得亞軍。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賽後,她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對我的運動生涯我不打分,我的確是有遺憾的,這我只能留在以後的生活上彌補,我相信我是可以彌補上這個遺憾的。”
13年過去,記者把這段話念給她聽。
她的表情很淡然。“我其實覺得不是説彌補。從以前到現在,我很喜歡蹦床。我以前可能少一個奧運冠軍,現在我也沒覺得我一定會帶出一個奧運冠軍。我留在這個項目,做我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就讓我很舒服了。”
“回頭看我覺得如果背負太多東西,就不會享受蹦床了,人就不開心了。所以我希望我帶的隊員是喜歡這個項目,願意為這個項目付出,這樣才能一直是樂觀向上的。”
回頭看,曾經的遺憾已不再重要。就像蹦床上的每一次騰躍,不僅為了達到山頂,向上,本身就是意義。未能企及的頂峰旁,也有迷人的風景,還有一串串腳印——那是曾經努力攀登過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