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在距離十五運會開幕整整一個月之時,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火種在廣州南沙成功採集。活動現場,來自南海深處的“綠色”火種終於揭開了神秘的面紗。而我們也有幸見證了來自地球“藍色心臟”深處的“綠色”能量從古老海洋到活力灣區的遷徙。


9月16日,我們從廣州南沙啟航,搭乘“海洋地質二號”科考船,駛向祖國南海。此次任務的目的地是南海北部海域的海馬冷泉區,這裡是可燃冰的“糧倉”,此次“源火”項目採集的可燃冰,就來自這裡。


9月18日,“海洋地質二號”科考船抵達目標海域。下午,負責本次採集作業的4500米級深海遙控潛水器——“海馬”號(ROV)開始下潛。


發現目標後,科研人員隨即開始進行採集取樣。採集到足夠的可燃冰後,科研人員降壓使其分解,産生的甲烷氣體即為“源火”的氣源。隨後,科考船甲板面的太陽能光伏裝置發電並傳輸到海底,引燃氣源獲取“源火”。


這次採集過程,由“海馬”號攜帶入水的超高清設備完整記錄。為紀念這一歷史性時刻,“海馬”號在海底採集點位放置了“十五運會與殘特奧會‘源火’採集點”永久基點定位標。


從高端無人深海裝備,到清潔新能源技術,再到超深海的能源勘探,這次以體育為名的“源火”採集,亮出了一張沉甸甸的“創新成績單”。這背後是我國(粵港澳大灣區)在海洋高端製造、深海探測等前沿領域所取得的突破,以及它所蘊含的澎湃發展動能。

統籌:李傑、王健、李佳琳
編導:吳昊
記者:霍思穎
包裝:夏勇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