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9月28日電(記者許東遠、焦子琦)秋日的淀山湖,水波瀲艷,槳聲欸乃。28日,2025年世界賽艇錦標賽在上海水上運動中心完賽,來自55個國家和地區的1203名運動員在歷時8天的賽程裏揮槳競渡,滬上金秋掀起水上運動熱潮。這場首次落戶中國的頂級賽艇賽事,不僅展現了競技體育的力與美,更以“一賽多贏”的模式,勾勒出體育與城市融合發展的生動圖景。

百年賽艇緣,續寫新篇章
上海,依水而生,因水而興。1852年10月29日,黃浦江上進行了中國第一場有正式記載的賽艇比賽。1863年5月1日,上海划船總會成立。
如今,擁有深厚賽艇運動底蘊的上海,因為舉辦世錦賽而“提檔升級”,在城市賽艇運動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奧運冠軍徐莉佳説:“體育賽事是向世界展示中國的窗口。”賽艇世錦賽落地上海,恰是其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有力舉措,也是其開放與創新特質的最佳注腳。

世錦賽不僅讓更多人了解賽艇,也會吸引更多人加入這項運動。世界賽艇聯合會主席讓·克裏斯托夫·羅蘭&&:“希望更多人看到賽艇,享受賽艇運動。第一次在中國舉辦賽艇世錦賽,對我們來説是推廣賽艇運動的一個非常好的方式。我們在賽事籌備過程中就通過不同渠道推廣這項運動,這幾年已經推動了更多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參與這項運動。我們會繼續努力,(幫助中國)充分利用世錦賽留下的‘遺産’,這樣的‘遺産’,是一筆純粹的體育運動財富。”

此次賽艇世錦賽是上海舉辦的首個殘健融合的國際賽事,為做好50余名殘疾人運動員的保障工作,上海水上運動中心比賽場地圍繞“能到、能上、能賽”三大目標進行了系統性改造:通過縮短船庫至碼頭之間的通道距離、打通無障礙動線,在近岸區域增設無障礙衞生間與休息區,並反復調試坡道寬度與坡度,確保輪椅通行順暢。這些舉措使運動員從熱身到下水全程更加便捷,為本屆賽艇世錦賽提供了更完善的無障礙保障。
從專業賽場走向市民生活
中國隊在本次世錦賽收穫3金3銀1銅。首個金牌日,中國隊就展現了強勁實力,包攬了當天最先産生的兩枚金牌。在女子輕量級雙人雙槳決賽中,中國組合鄒佳琪/富靈率先衝線,斬獲本屆賽事首金。隨後進行的男子輕量級雙人雙槳決賽,李亞偉/孫滿同樣發揮出色,為中國隊再添一金。
蔣繼劍/劉爽在PR2級混合雙人雙槳決賽中奪冠
第三枚金牌則在第三個比賽日誕生,在殘疾人項目上,中國隊蔣繼劍/劉爽在PR2級混合雙人雙槳決賽中奪冠。這對巴黎殘奧會亞軍組合在比賽中發揮出色,以明顯優勢奪冠。“把銀牌變成金牌,除了堅持還是堅持。”蔣繼劍賽後&&。
賽場之外,在黃浦江、蘇州河貫通的“一江一河”公共空間,賽艇正從專業領域走向市民生活。
世錦賽承辦方上海東浩蘭生賽事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朱駿煒介紹,近年來,上海在賽艇項目上不斷探索,在上海蘇州河上比拼的上海賽艇公開賽自2021年創辦以來,已成為上海標誌性的城市賽事,不僅參賽規模持續擴大,更推動了高校賽艇運動的蓬勃發展。賽事還成功吸引劍橋、牛津等國際名校及國家隊參加,並通過增設青少年組為項目持續注入新活力。

上海海洋大學賽艇隊隊員尚奕成接受採訪時説:“賽艇不僅是比賽,更是學習交流的&&。”近年來,上海通過高校賽艇社團、青少年訓練營、陸上划船器賽事等降低參與門檻,讓更多市民有機會接觸並參與賽艇運動。
這種“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結合,為上海賽艇運動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從專業賽場延伸到大眾生活,彰顯了這項運動的勃勃生機。
賽事流量變經濟增量
2024年,上海共舉辦178項國際國內體育賽事,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13.78億元,拉動效應309.90億元。近年來,上海通過舉辦城市賽事促進文旅商體展聯動發展,將賽事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
賽艇世錦賽賽場內,運動員在標準化賽道上劈波斬浪;賽場外,城市的文體商旅鏈條同步高效運轉。賽場所在的上海市青浦區推出“一張票根玩轉青浦”計劃,同時持續優化國際消費環境,探索客流共享與活動共聯,將觀賽人群導入朱家角古鎮、周邊民宿及特色文旅線路。
外國媒體記者游覽朱家角
“這次活動是客流爆發的一個很好契機,總共200家商家中有77家參加這個活動,我們從7月中旬就做了準備,比如參加活動的商家都準備好了標識,還有一些中英文菜單等。”上海市青浦萬達茂總經理蔡維維説。
蘇州河畔,以上海賽艇公開賽為代表的自主IP賽事與世錦賽形成“雙賽聯動”,10月2日至3日將在蘇州河開賽的2025上海賽艇公開賽,讓賽艇賽事熱度從9月延續至10月。
上海市體育局局長徐彬&&:“我們努力提供更多優質的賽事活動産品,持續推動體育與文化、旅游、商業等業態融合,吸引更多海內外朋友‘跟着賽事來旅行’,讓人人從參與體育中收穫健康,讓整座城市因體育而更富生機與活力。”
圖片由上海市體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