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世運會|這些救起假人的選手,真的救過命-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9 22:56:32
來源:新華網

成都世運會|這些救起假人的選手,真的救過命

字體:

  新華社成都8月9日電(記者田光雨)9日,成都世運會救生項目落下帷幕,16塊金牌各歸其主。

  在世運會一眾玩趣十足的項目中,救生項目似乎顯得有些不合群。這個“不好玩、但有用”的項目,似乎更適合出現在職業技能大賽中。

  圖為8月8日進行的成都世運會男子100米混合救生決賽場景。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事實上,早在1985年第二屆世運會,救生就成為了正式比賽項目,每屆賽事約設16枚金牌,是世運會名副其實的“大項”。

  比賽中,選手們或徒手游進,或借助浮標、腳蹼等裝備,救起假人模型,可謂個個身懷絕技。

  參加比賽的選手,究竟是游得快的救生員,還是掌握救生技能的游泳運動員?

  實際是兩者都有,有時還是同一人。

  在這個游泳技術佔優的項目中,專業游泳運動員具備先天優勢。例如本屆賽事拿到5枚金牌並創造多項世界紀錄的德國選手尼娜·霍爾特,幾天前還參加過新加坡游泳世錦賽。

  還有一些選手,正在或曾經從事救生員工作。

  圖為8月9日進行的成都世運會男子50米假人救生決賽場景。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澳大利亞隊的詹姆斯·科赫是一名業餘游泳運動員,他還曾有過六年的職業救生員生涯。

  “我17歲開始當職業救生員,因為澳大利亞規定必須年滿17歲取得駕照後,才能成為職業救生員。”科赫説。

  回憶起在悉尼北部海灘擔任救生員的經歷,科赫提到了一次令他難忘的救援。

  “一天下午5點左右,我正在打包救生裝備準備下班回家。這時突然有一家四口掉進了離岸流,那裏水很深,腳沒法踩到底。離岸流把他們越拖越遠,有人還出現了溺水狀況。”

  聽到呼救的科赫來不及呼喚其他同事,他抓起救生板,以最快速度游到溺水人員身旁。在他的幫助下,一家四口抓住了救生板邊緣把手。離岸流速度很快,很難從中游出,科赫帶着一家人順流而漂,等水流減弱後再橫游,繞行回到了岸邊。

  “那不算是一次典型的救援,我無法讓四個人都爬到救生板上,還好他們抓住了把手。很高興最後把他們一家人都帶回了岸邊。他們對我説了謝謝,然後一起回家了。那家有個4歲的小孩,是我救過的人中最小的。”

  六年救生員生涯一共救過多少人?科赫説記不清具體數字了,“大概有20人吧”。

  科赫23歲辭去了職業救生員工作,成為一家公司的財務。但他並沒有停止參與救生,轉而以救生志願者的身份繼續參與。

  8月9日,成都世運會男子4x25米運送假人接力冠軍意大利隊(中)、亞軍波蘭隊(左)與季軍澳大利亞隊在頒獎儀式上。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救生志願者是澳大利亞平行於職業救生員的救生體系,由澳大利亞沖浪救生組織通過全國沖浪俱樂部進行管理。救生員通過考試就可以在沖浪俱樂部註冊成為救生志願者,根據俱樂部安排參與救生執勤,平均每月兩三次。

  此次參賽的澳大利亞隊全員是救生志願者。瑪麗亞·琼斯&&,她的大多數實際救生經驗都發生在海灘上,主要是溺水的預防和救援。“我四歲左右開始學游泳時,就接觸救生技術了。澳大利亞有非常系統的培訓體系,可以學到泳池救生和海洋救生技能。我們平時都會參與救生志願者的工作,救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琼斯説。

  儘管科赫在兩個個人項目中都只取得第七名的成績,但這並不影響他的好心情。“很高興和隊友們一起戰鬥,運動員村的氛圍也非常棒,與各個國家(地區)各個項目的運動員一起生活是我難忘的經歷。”

  成都世運會後,科赫還計劃去西安看兵馬俑,去北京游覽長城。“這次中國之行是一次美妙之旅,我想放鬆地享受在中國的一切。”

【糾錯】 【責任編輯:賈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