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懷‘國之大者’,我們將用國家的大事業磨礪青年的真本領,為我國從極地考察大國向極地考察強國邁進而接續奮鬥。”張小紅説。

2024-05-07

海洋是地球最重要的碳匯聚集地。人類活動每年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達55億噸,其中約20億噸被海洋吸收,陸地生態系統僅吸收7億噸左右。

2024-03-28

農業科研出成果慢,這是一場考驗責任心、耐力、毅力與奉獻精神的長跑”。

2024-03-21

花兒為什麼那麼紅?葉片為什麼不一定綠?為什麼有的植物長得與環境融為一體,而有些植物卻花色絢麗、引人注目?這些有趣的問題,就是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牛洋工作中關注的課題。

2024-02-22

現在幾點?”“這表準不準?”你知道生活中我們隨口問的這兩個問題,意味着什麼嗎?你一定想不到,這是兩個嚴肅的科學問題——什麼是時間?什麼是標準時間?

2024-01-29

迄今為止,人類對神秘火星的探測已近50次。而在2023年,中國科學家通過“祝融”號火星車採集的數據揭開了火星存在液態水這一困擾人類多年的奧秘。

2024-01-25

人新年伊始,一場別開生面的跨年晚會——“2024科學跨年之夜”吸引了中國百姓目光,十多位頂尖科學家通過網絡直播為全國觀眾上了 “2024年第一堂科普課”。

2024-01-25

出生在東北、求學在西南、扎根在新疆,足跡遍佈國內外,服務“一帶一路”油氣開發,這是“吐哈氣舉”技術專家方志剛的簡單履歷。

2024-01-03

提起齒輪,很多人都會覺得那就是一個冷冰冰的工業部件,其實齒輪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

2023-12-28

在互聯網時代,科普展現更多新模式、新形式、新手段。近年來,多位老科學家成為“科普達人”,在網絡上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進行“雲科普”。他們通過風趣幽默的講解,讓專業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深受年輕人喜愛。

2023-11-27

秦裕琨長期致力於煤炭高效清潔利用方面的技術和工程研究,設計製造了我國第一台自然循環熱水鍋爐,發明了劣質煤流化床鍋爐燃燒技術、大型燃煤電站系列“風包粉”濃淡煤粉燃燒技術及裝備、安全低污染煤粉燃燒技術及裝備等,技術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國家煤炭安全、高效、清潔利用作出突出貢獻。

2023-11-23

祖衝之,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科學家,被譽為南北朝“最強大腦”。我國量子計算機原型機的名字“祖衝之號”便是取意於此。

2023-11-19

憑藉拓撲絕緣體研究和在拓撲絕緣體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創新突破,薛其坤成為巴克利獎授獎70年以來首位中國籍的獲獎者。

2023-10-30

蘇步青勵志教育館內景(來源:蘇步青勵志教育館) 如今,溫州保留、修繕和建設了一批以蘇步青、姜立夫、谷超豪為代表的數學家集群故居(舊居)、紀念館、展示館等,這些天然的科學家精神弘揚基地,鑄就了溫州的城市文化內涵,同時也讓科學家精神成為了推動溫州科技創新的原動力,厚植了溫州創新沃土。

2023-10-25

他,在地球上種“太陽”

2023-10-19

載人首飛二十年,中國航天步履鏗鏘!

2023-10-16

" 楊利偉説, 飛天,是我們所有航天員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

2023-10-16

滇池西南隅,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梅樹村地區,是我國研究距今5億年至7億年前後震旦係—寒武係地質發展史重要的地區之一。

2023-10-11

回望十個“首次”,依舊心潮澎湃——致敬中國航天員首飛太空20周年

2023-10-17

"從理論到應用從生命到健康從製造到“智”造用已知觸碰未知讓不能變為可能……在北京無數位科技工作者懷揣着科技夢、強國心扎根各行各業為科技強國奉獻力量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新華網攜手推出《小家大事-北京科學榜樣》系列視頻通過講述首都科技工作者故事帶您共同感受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以岩鹽為源,可以蝶變出PC材料為汽車、航空製造領域增磚添瓦以煤為源,可以製造出“新材料之王”石墨烯對鋰電負極、碳纖維等産業帶來變革材"

2023-10-06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