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寫華龍核電新篇章——對話華龍後續機型副總設計師吳宇翔-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24 17:14:33
來源:新華網

譜寫華龍核電新篇章——對話華龍後續機型副總設計師吳宇翔

字體:

“華龍一號”是我國研發設計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被譽為“國之重器”。2024年11月28日,漳州核電項目1號機組首次並網成功,標誌着“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與此同時,中核集團華龍後續機型的研發也在持續推進,中國核電“國家名片”的含金量進一步提升。這背後,是一批批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他們瞄準“科技強國”建設目標,在創新研發路上步履不停,用智慧和汗水書寫新時代核電新篇章。

日前,中核集團華龍後續機型副總設計師,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先進核能技術研究院創新中心主任吳宇翔作為“首都科技人才”代表,接受新華網採訪,介紹華龍後續機型的創新技術成果,分享背後的科研攻關故事。

新華網:是什麼契機讓您選擇投身核電領域?從“華龍一號”到後續機型的研發設計,您主要承擔哪些工作內容?

吳宇翔:立志投身核事業緣於一次難忘的馬蘭之行。2006年,我跟隨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實踐團訪問了地處羅布泊的新疆。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就在這片土地上爆炸成功。大漠戈壁的艱苦環境裏,我看到許多科技工作者默默鑽研,帶着源於心底的報國熱情和不畏挑戰的拼搏精神,將青春年華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祖國偉大的科研事業。此次馬蘭之行讓我真正領悟了“艱苦奮鬥幹驚天動地事,無私奉獻做隱姓埋名人”的馬蘭精神,更堅定了自己投身祖國核工業的理想。

畢業後,我加入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研發設計團隊,正式踏入了核電研發設計領域。十幾年的時光裏與“華龍一號”共同成長,我的角色也從純粹的技術領域延伸到了項目管理範疇。科研技術的探索需要持續的時間精力投入,如何在管理工作之餘汲取前沿科技創新知識,從更綜合的角度做技術,仍是我需要不斷學習和努力的方向。

新華網華龍後續機型在“華龍一號”基礎上有哪些突破和創新?

吳宇翔:“華龍一號”實現了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突破,在我國核電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華龍後續機型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創新升級,繼承和發展了“華龍一號”的技術和理念,採用更為簡化的能動與非能動安全系統,突出環境友好性和智能化的特徵,致力於實現更安全、更智慧、更環保、更經濟的先進核電廠建設目標,滿足未來社會的能源需求。

華龍後續機型所追求的環境友好性,是讓核電廠在運行過程中更好地與環境相融,實現廢物排放最小化和資源消耗最小化。目標是從設計之初到建成投産,在全生命周期實現核電發展與生態保護和諧雙贏。

近年來,智能化技術滲透到各行各業,華龍後續機型也積極向智慧化的方向轉型,將傳統核電技術與智能化技術深度融合,為核電技術發展注入新活力。例如,利用健康管理和預測性維修技術大幅減少維修工作量;引入機器人來代替部分人員現場操作,降低職業輻照劑量和人因失誤。

新華網:您對華龍後續機型的未來發展有什麼展望和期待?同時,作為核電領域的科技人才,您對當今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們有什麼寄語?

吳宇翔:我們對華龍後續機型的前景充滿期待,標準初步設計已於2024年4月通過了行業專家審查,並在第31屆國際核工程大會上首次在國際亮相,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預計2026年首堆項目將核準建設。我們期待能拿出好的技術産品,提升中國核電的國際競爭力,開拓更廣闊的國際市場。

青年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正逐步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擔負更重要的科研任務。對於新加入核電行列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們,我希望大家能懷揣“生當其時,當立其志,當行其道”的信念,珍惜時代賦予的機遇,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需求,在一步步摸索中鍛煉自己搞科研的能力,不斷激發內心的自豪感和責任心,努力成長為新時代的優秀科技工作者,為我國核電事業乃至整個科技領域作出更加卓越的貢獻。

 

【糾錯】 【責任編輯:吳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