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血壓健康管理 倡導良好生活方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16 08:37:48
來源:科技日報

加強血壓健康管理 倡導良好生活方式

字體:

醫生在為患者測量血壓。

今年5月17日是第20個“世界高血壓日”。高血壓病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是一種世界性的常見病和多發病。

  “早診早幹預是控制高血壓的有效手段。”近日,湖南省岳陽市人民醫院門診部主任胡春蓮告訴記者,如果在1級高血壓時,能通過藥物和改善生活習慣進行早幹預,控制住血壓走勢的話,大部分患者生活將不會受到很大影響。

  《中國高血壓流行和防治現狀》報告顯示,很多高血壓是由正常高值血壓逐漸演變而來。如果對于正常高值血壓不積極幹預,多數人就會逐漸形成高血壓。那麼,如何發現高血壓高風險人群?當前高血壓治療藥物和幹預手段有哪些?我國在高血壓預防、診療、管理方面有哪些新進展?

  患者呈現年輕化趨勢

  “高血壓是指非同日三次測量血壓,收縮壓都超過140毫米汞柱,或者舒張壓都超過90毫米汞柱。”胡春蓮介紹,高血壓按病因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生活中最為常見的高血壓一般是原發性高血壓,由一些疾病引起的血壓升高屬于繼發性高血壓。使用三種以上降壓藥(包括利尿劑)仍不能控制的高血壓,則被稱為難治性高血壓。

  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多個部門制定的《健康中國行動——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中,有兩項明確與早診、早幹預相關的硬性指標:到2030年30歲以上的居民高血壓的知曉率不低于65%、高血壓患者基礎規范管理服務率達到70%。全國范圍內的調研顯示,2018年,我國成人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分別為41.0%、34.9%和11.0%。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血壓並進行恰當幹預,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由于現代社會節奏快、壓力大,人們的飲食習慣發生變化等原因,高血壓患者出現了年輕化趨勢。如《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數據顯示,18—34歲青年人群中高血壓患病率超過10%,且呈上升趨勢。

  高血壓患者年輕化已經受到醫學界廣泛關注。“年輕人患上高血壓,主要是因為生活方式不太健康或長期處于緊張狀態等。”胡春蓮説,她在臨床上曾經遇到過十幾歲的小患者。《中國高血壓流行和防治現狀》報告中顯示,中國約有4%的兒童血壓水準處于持續升高狀態,高血壓已成為中國兒童常見心血管代謝異常疾病,而肥胖是兒童高血壓最常見的危險因素。

  強化醫防融合應對疾病

  由于現代社會環境變化以及老齡化趨勢,高血壓患病群體年齡跨度不斷增大、患病比例不斷增加。為了實現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特別提到要強化醫防融合。國家衛生健康委基層司司長傅衛介紹,國家衛生健康委依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以高血壓和2型糖尿病為切入點,實施城鄉社區慢病醫防融合提升工程。醫生不僅要進行診療,還要為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建議,幫助其通過適量運動、健康飲食等方式控制肥胖等高血壓危險因素。

  近年來,我國在高血壓診療相關技術方面取得一係列成果。例如廣東省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李麗團隊研發的“CT引導下臭氧介導的去腰/腎交感神經術”,為治療難治性高血壓患者提供了創新方案。該技術採用經皮穿刺技術,以臭氧為媒介,確定手術靶點後局部注射醫用臭氧,以降低患者的腎交感神經活性。臨床研究顯示,接近50%的難治性高血壓患者在術後12周隨訪期間達到了減藥標準,在降壓藥物顯著減少的基礎上,術後血壓進一步下降。該技術僅需一根普通穿刺針、一臺普通CT機以及一個醫學臭氧生成儀便可實施,操作過程只需10—20分鐘。由于所需醫療器械容易獲得,這一方案易在基層醫療機構進行推廣,有助解決偏遠貧困地區高血壓患者的診療困難。

  除了治療技術不斷提升,我國的高血壓篩查、防控、監測等體係也在逐步完善。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醫師劉小清告訴記者,近年來,多地從社區層面加強了包括高血壓在內的慢病防控體係建設,社區防控在高血壓管理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此前國家衛生健康委的例行發布會上,多個地區的相關負責人介紹了基層在高血壓防治方面的努力。例如江西省依托基層智慧醫療係統應用,建立診前篩查、診中隨訪、診後管理服務流程和“兩慢病雙向轉診”工作機制,引導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在基層首診、雙向轉診,實現全周期健康管理。雲南省全面實施18歲以上人群首診測血壓和35歲以上人群測血糖,引導群眾開展健康自我監測。

  醫保方面,國家醫保局設立了居民醫保高血壓、糖尿病“兩病”專項保障,用于支付二級及以走訪基層醫療機構發生的“兩病”藥品費用。

  警惕高血壓防治常見誤區

  “治療原發性高血壓以藥物為主,同時生活方式的轉變也非常重要。”胡春蓮説,如果能在用藥物控制好血壓的同時合理安排生活,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那麼高血壓給生活帶來的不良影響以及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可能性都將大大降低。

  然而,臨床上常有患者在高血壓防治方面存在一些誤區。如有的患者覺得沒有症狀,血壓在一段時間內控制得也不錯,就擅自停藥或減少用藥量。劉小清説:“停藥會增加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的風險。”停藥帶來的血壓反覆往往呈“陡升陡降”趨勢,反覆的血壓波動對心腦血管的影響是非常不利的,容易誘發心腦血管事件。

  “還有一些患者長時間服用某種降壓藥,常質疑長期服藥會不會副作用大,或者聽説有新藥物就想換一種藥試試。”胡春蓮説,高血壓的病因復雜,藥物治療也存在個體差異。在高血壓診療過程中,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選擇降壓藥物並進行觀察、調整,形成適宜的治療方案。如果治療方案可良好穩定地控制患者血壓,那麼這種治療方案就是適用的。沒有出現特殊情況,患者不應自行換藥。

  關于高血壓患者應該吃什麼、怎麼吃,網上也流傳著多種説法。為了回應患者的困惑,國家衛生健康委此前印發了《成人高血壓食養指南(2023年版)》。指南詳細列出了東西南北中不同地區、春夏秋冬不同季節適合高血壓人群食用的食譜、常見食物交換表以及不同疾病常用的食養方。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張倩介紹,高血壓發病初期患者、年輕患者可參考食養指南,通過調整飲食和積極鍛煉,保持健康體態,預防和改善高血壓。

【糾錯】 【責任編輯:孫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