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打造全球創新創業生態之都”為主題的HICOOL2025全球創業者峰會在京舉辦。活動現場,香港理工大學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在採訪中&&,香港理工大學將持續圍繞科技創新服務社會。他説,希望打造一個既重科研突破,也重成果落地的創新體系,讓該校的科研成果真正“走出校園、走向産業、服務社會”。
問:學校通過什麼樣的措施始終貫徹“務實”的科研思路?
答:大學肩負培育人才、學術研究、傳承文化、服務社會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多重使命。
理大致力於從事應用科技研究,並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方案,助力社會可持續發展,推動經濟增長。研究涵蓋社會、經濟與環境等領域,致力為人類文明帶來全面助力。
當今社會面臨的挑戰日益複雜,難以通過傳統的單一學科解決。理大成立大學中央交叉學科平台“理大高等研究院”,透過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方法,以跨學科的思維解決當今挑戰。高等研究院下設多家研究院和研究中心。各單位均由來自理大多個院係的科研人員組成,他們專注特定的社會議題範疇,涵蓋多個研究領域,包括先進製造、人工智能、未來食品、智能可穿戴系統、光子技術、量子技術、智慧城市和能源、體育科技、可持續發展等。
高等研究院人員除了進行應用基礎研究外,亦積極與理大其他單位,以及外部機構包括業界和政府部門等合作,探索科研成果轉化機遇,通過合作研究或特許授權安排等,助力理大的研究落地,並將技術轉移至企業及機構,將研發成果商品化。
問:學校構建了怎樣的“校園/實驗室-産業端”加速通道,助力科研成果轉化?從技術評估、中試支持到場景對接,各環節有哪些關鍵支撐措施?
答:成果轉化是理大的核心方向之一,我們希望通過完善的機制,把科研成果從實驗室更快推向市場和社會。
我們主要從兩個層面構建“校園/實驗室—産業端”的加速通道。首先,建立系統化的評估與轉化機制。理大建立了專業的技術評估團隊,對科研成果進行商業潛力、專利布局及市場應用的綜合評估,並通過理大各創新基金和天使基金,推動科研團隊啟動早期轉化。其次,用好科研成果孵化及試驗平台,構建場景對接和生態協同機制。理大積極與政府、龍頭企業及創投機構合作,例如與各地政府及産業夥伴共建的內地技術創新研究院,將科研成果對接真實應用場景,如智慧城市、健康科技、先進製造等領域。同時通過創業孵化、投資撮合和産業聯盟,形成“從科研到市場”的完整通道。總體而言,我們希望打造一個既重科研突破,也重成果落地的創新體系,讓理大的科研真正“走出校園、走向産業、服務社會”。
問:理大針對參與北京創新創業生態合作有哪些計劃?
答:北京是我們重點對接的區域之一。在成果轉化方面,我們與北京多家創新平台及産業夥伴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如通過與HICOOL等創新平台的合作,理大的科研成果和初創項目已進入北京的産業生態。
在未來規劃方面,我們將重點從三個方向深化合作:強化科研協作與聯合研發,推動理大實驗室與北京高校共建研究平台;促進科技成果在北京的落地轉化,通過政策銜接和産業對接,讓理大的科研成果在北京以及京津冀地區形成更廣泛的應用並搭建青年創新與創業交流平台,吸引更多理大和北京青年科研人才、創業者的互動交流,共同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項目。希望通過與北京的合作,打造“科研—産業—資本”三方聯動的創新通道,共同為祖國的創新發展作出自身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