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橋梁建在“地球裂縫”上-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0 09:06:36
來源:人民日報

把橋梁建在“地球裂縫”上

字體:

劉豪在花江峽谷大橋建設施工現場。 受訪者供圖

劉豪,1983年生,貴州貴陽人。2005年入職貴州橋梁建設集團,曾參與壩陵河大橋、平塘特大橋等世界級大橋建設。日前,他作為項目總工程師參與建設的貴州花江峽谷大橋正式建成通車。

  日前,橫跨貴州省貞豐縣與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的世界第一高橋——六安高速花江峽谷大橋正式建成通車。這座“橫豎”都是世界第一的超級大橋,主橋跨徑1420米,居山區橋梁跨徑世界第一;橋面距水面高度625米,同樣是世界第一。通車後,昔日過江需兩小時的艱難跋涉縮短為兩分鐘車程。

  入行20年後,花江峽谷大橋總工程師劉豪帶領團隊把橋梁建在了被稱為“地球裂縫”的花江峽谷上。他説,自己幸運地找到了喜歡的行業,幸運地參加了許多項目,更幸運的是趕上了橋梁人的好時代。

  被峽谷風嚇到的經歷,激起他的“追風”執念

  儘管過去多年,劉豪仍然清楚地記得那個時刻。2008年10月的一天,他在位於貴州省安順市的壩陵河大橋主纜上做測量。突然,狂風大作,將空中施工通道吹偏。身下就是近400米的深谷,他雙手死死抱住顫動的主纜,腦子裏一片空白,不敢動彈。

  風通過峽谷時,風速快、風向亂,再加上大橋的“狹管效應”,風力會更大。在花江峽谷中,瞬時風力可達14級,這勢必會影響到橋梁的施工和運營。

  被峽谷風嚇到的經歷,激起了劉豪的“追風”執念,他決定在工作中使用更多科技手段。在設計階段,他和團隊用多普勒激光雷達測風系統精準捕捉橋位區域的風速、風向、風攻角等海量風場數據,並開展風洞實驗,找到更優的抗風設計。

  “借助這些數據,我們可以預測未來6小時的風速和風向變化。在施工階段,這不僅能節約成本,也能減少施工風險;到了運營階段,我們還可以根據風的情況,給工作人員及游客一些安全提示。”劉豪説。

  花江峽谷大橋用到的“黑科技”遠不止於此。項目團隊引入了基於北斗衛星的高精度定位終端,每秒捕捉主纜在空中的精確三維坐標,實現對主纜位移毫米級實時監控;通過虛擬預拼裝技術、北斗動態精準定位技術等,實現精準調控和一鍵尋址吊裝,使得建橋像在雲端“搭積木”;他們還採用了“智慧纜索”技術,即把內置光柵光纖的複合碳纖維絲嵌入主纜中,為大橋植入一套“神經感知”系統,可以24小時給大橋做全面體檢。

  精心設計,參與三個版本橋旅融合

  貴州一直在做橋旅融合。

  在跨峽谷千米級跨徑橋梁——壩陵河大橋,游客可以到橋體內部觀光游玩。劉豪稱之為“1.0版本”。

  在平塘特大橋,作為項目副總工程師的劉豪與團隊進一步打開思路:大橋以藍、白兩色為主色調,那是天空的顏色,也與當地楓香染民族服飾色調一致。大橋被稱為“天空之橋”,旁邊還建起一座“天空之橋”服務區,成為游客打卡地。這是橋旅融合“2.0版本”。

  等到建設花江峽谷大橋,則進化至“3.0版本”,從前期設計開始就將旅游功能考慮在內。“3個版本,我都參加了!”劉豪説。

  花江峽谷大橋橋體內,游客可以體驗高空無繩蹦極、低空滑翔傘,也可以在大型玻璃廊道上俯瞰峽谷;若是不喜歡刺激的娛樂項目,還能乘坐觀光電梯,來到距離江面800米的橋頂咖啡廳小憩。大橋旁的觀景&也依照山勢地形,有高有低,讓游客可以從不同視角觀賞大橋。

  橋身下便是花江。“春天,花影會倒映在水面上。等到花謝,許多花瓣會落在水面上。這便是花江的由來。”劉豪説,花江峽谷還是三疊紀活化石保存最完整的區域之一,是全球古生物學家研究三疊紀的重要區域。“可以説,這一座橋,見證了漫長的地質演化歷史。”

  前不久,劉豪接待了幾名外國客人。“他們一直在驚嘆,原來橋梁和旅游可以如此深度融合。”劉豪説。

  多年堅守,見證貴州的橋一點點“長大”“長高”

  劉豪從小就喜歡大橋。家人曾帶他去施工現場看工人修建大橋,他不停地發出驚嘆,心想:“怎麼會有這麼高的橋?這麼大的部件是怎麼放上去的?”一顆夢想的種子就此埋下。2001年,他考入重慶交通學院(今重慶交通大學)橋梁工程專業。

  畢業後,劉豪入職貴州橋梁建設集團,參與了多座橋梁建設。“斜拉橋、懸索橋、剛構橋、梁式橋等現代橋型,我都參與過。不少橋梁工程師一輩子只參與建設一兩座大橋,接觸的橋型也就一兩種。我多幸運啊!”

  在參與修建壩陵河大橋時,由於缺乏經驗,建設團隊起初請來外國專家做技術諮詢。後來因工序不同,外國專家也幫不上忙,中方團隊靠自主設計的方案解決了設計難題。

  “那時,我們沒有橋面吊機,外方人員又堅持要2000萬元租金。面對天價,我們下定決心自己造。”劉豪説,“最終,我們的團隊研發出成本僅400余萬元、性能更優的國産橋面吊機,成功解決了山區橋梁建設中對跨徑的限制。”

  貴州山川眾多,溝壑縱橫。飛架的橋梁,意義早已遠超建築本身。這些年,劉豪見證了貴州的橋如何一點點“長大”“長高”。

  “以前,村民挑着山貨到縣城去賣,等到了,不少東西也顛壞了。現在,他們足不出戶便可賣貨,有橋有路便有人過來收。”劉豪説,壩陵河大橋剛開工時,周邊居民大多住土坯房;大橋建成後,他們都蓋起了小洋樓。

  眼下花江峽谷大橋已通車,劉豪會很快前往下一個項目工地。他和妻子計劃着,最近帶孩子們來看看花江峽谷大橋,告訴他們:“這是爸爸和許多人共同完成的又一個超級工程!”

【糾錯】 【責任編輯:孫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