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立秋,節氣交替之際,養生保健方面需要做哪些準備?
6日,國家衛健委召開“時令節氣與健康”發布會,邀請專家就如何開啟健康的秋季生活給公眾支招。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主任醫師王樂介紹,立秋後的養生關鍵在於主動適應“熱涼交替”、晝夜溫差顯著的過渡性氣候。晝夜溫差大的地區,老人、兒童以及有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等慢性基礎疾病的人群,早晚應做好頭頸、腹部保暖。
季節轉換期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對此,王樂&&,三個常見的季節性謠言需澄清:一是“換季輸液能通血管預防腦梗”。輸液並不能“沖走”或“疏通”已形成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盲目輸液反而可能加重心臟和腎臟負擔,甚至誘發心力衰竭。二是“血壓稍高沒關係,換季後會自然降下來”。恰恰相反,季節轉換期血壓更容易波動,高血壓患者必須堅持規律用藥和監測血壓,切勿擅自停藥或調整劑量。三是“喝紅酒、喝醋軟化血管”。目前沒有證據表明,上述做法能起到這種作用。
立秋後,天氣逐漸乾燥,有些人容易出現口乾舌燥、皮膚幹澀瘙癢等不適症狀,是否有簡單有效的方法緩解這些不適?王樂介紹,中醫認為“秋燥”比較容易傷肺,肺喜歡濕潤且和皮膚、鼻子關係密切。首先,食療是應對“秋燥”最直接、最溫和的方式,應適當增加百合、梨、銀耳、蓮藕、山藥等滋陰潤燥及健脾食材,同時減少辛辣、油炸和燒烤類食物的攝入。其次,可通過按摩迎香穴、合谷穴等一些特定穴位來激發身體的濡養能力。
高溫多雨季節,蚊媒活躍。對此,江西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主任醫師丁晟介紹,不同蚊種傳播不同的疾病,伊蚊可以傳播登革熱、基孔肯雅熱和黃熱病等疾病;按蚊是瘧疾的傳播媒介;庫蚊可以引發流行性乙型腦炎、聖路易斯腦炎的傳播;各蚊種還可引起絲蟲病的傳播。
丁晟建議,科學防蚊滅蚊,多管齊下做到“防滅結合”。例如,戶外活動穿淺色長袖衣褲,塗抹驅蚊劑;避免在黃昏至清早蚊蟲出沒高峰期進入草叢、濕地;室內要安裝紗窗紗門,使用蚊帳,同時要清除家中的積水容器,像蓄水池、水井等要加蓋密封,以阻斷蚊蟲産卵滋生;購買使用正規的滅蚊産品,噴後要關閉門窗30分鐘,通風1小時後才能進入,注意噴射的時候避開食物、餐具、火源和電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