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我們對於城市廢棄物前置乾燥炭化處理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已經到了2.0階段,這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它一方面驗證了1.0階段技術路線的可行性,同時也為下一步進軍3.0階段打下了基礎。
同樣處在2.0階段的,還有我這前半生的科研生涯。
2020年,華能破天荒地成立了生態環保産業技術公司——長江環保科技公司,初衷是依託華能在鍋爐燃燒領域的技術優勢和長江沿線煤電布局的産業優勢,加快核心技術示範和産業化推廣應用。一直從事鍋爐清潔燃燒技術研究的我,像是被命運選中的人,從西安熱工院來到了北京,從一名純科研技術人員變成了兼顧技術研發與産業化推廣的負責人,人生順勢完成了從1.0到2.0的升級。
2.0階段,意味着傳承,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戰。
傳承——展現真正的技術
把城市裏的污泥、垃圾等廢棄物送入燃煤電廠的鍋爐燃燒發電,這個想法和技術路線絕不是我們一拍腦袋就想出來的。
跟燃煤鍋爐打了半輩子交道,我和同事們一直在尋找更清潔的燃燒“秘方”。隨着近年來新能源的強勢推進和煤價的不斷上漲,地處城市的燃煤電廠生存之路危機四伏。
“除了清潔高效地燃燒煤炭,機組還能不能處理點別的?”這是當時我們頭腦裏反復出現的念頭。
處理啥?怎麼處理?能不能處理得乾淨無污染?
有問題,就有探索。
我們一群人窩在會議室和實驗室裏,一邊頭腦風暴,一邊推演驗證。這邊剛有個方案的影子,那邊就開始了激烈的辯論。這個不行、那個有點問題……無數次推倒又重來,夥伴們忍不住感慨:“咱們的理想很豐滿,現實的研究太骨感!”
但就是這“骨感”的現實,一步步帶領我們撥雲見日。
聚焦城市廢棄物,通過抽取鍋爐煙氣,使固態廢棄物在特殊裝置內一體完成乾燥、炭化、破碎,最後將所有固態和氣態産物直接送回鍋爐燃燒併發電,“前置乾燥炭化技術”成為了我們初步選擇的技術路線。
我記得當時我帶着項目組成員和技術方案進入領導們的會議室,不為別的,就為了趕緊給領導們“推銷”這項技術。
我桌子上一直放着一台絞肉機,我覺得我們想象中的那個能夠一體化處理廢棄物的裝置很像絞肉機,我就拿着它一遍遍看啊轉啊。那時候我開玩笑説:“這就是咱們一體機最初的模型!”
説實話,搞科研有時候真得需要一點想象力。
有了技術路線打底兒,經過努力,我們順利完成了城市廢棄物一體化處理機的小型工業裝置試驗,也就是1.0階段。接下來考驗我們的就是把這一裝置放大到工業應用並逐步推廣。
挑戰——打通“一條龍”業務
如果有人問我,現在搞技術跟以前搞技術有什麼不同,我會告訴他,現在我們不光搞技術,還得管示範&&建設,讓技術放大至工程應用,最後再加以産業化應用推廣,“戰線”拉得更長,可謂是“一條龍”式的科技環保業務。
前置乾燥炭化技術立項後,我們把它的首次工程示範選在了長江岸邊的華能岳陽電廠。
不光我們長江環保科技公司的人期待,岳陽電廠的領導和同事們更是好奇和盼望。
當時我們一去,電廠總經理唐明華就跟我們説:“岳陽電廠是華能的老廠,非常需要這樣新鮮東西的輸入和熏陶,來促使産生一些新變化、新動力。”這給了我們更大的動力。
實踐證明,人心齊,泰山移。
新建一個示範&&,除了安裝一體化處理機,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一體機及其配套管道與電廠原有設備的匹配與對接,使新舊事物完美融合。這是不容易的,需要來自技術、施工、電廠等各方堅定的支持和高效的協作配合。我們整個團隊,大家一會兒是設計人員,一會兒是施工人員,一會兒又是安裝調試的技術人員……能幹盡幹。不誇張地説,那時候我們日夜所想的,都是污泥。
相較於單純的技術研發,從事科研項目建設,還要面對來自建設工期、資金投入等多種壓力。你做或不做,工期就在那兒擺着,不增不變。當時我們一天天數着日子,壓力非常大。
已經想不起來那時候我們往返項目現場和西安兩點一線多少次,就記得大家拿着方案,車上討論、高鐵上研究,下了車直奔賓館和會議室繼續論證。我們必須確保結果不偏差,否則項目做不成,技術應用不了,前期努力和投入就會全打了水漂。
示範&&建成後,設備開始了運轉,這是最容易暴露問題的階段。
拿一體機本身來説,如何讓600℃的高溫煙氣在一體機內部安全高效地將各種廢棄物磨製成鍋爐需要的“粉”,考驗的是機器內部的強度和抗磨損性。2021年,我們先後在兩個投運項目上都遇到了一體機內部部件發生大面積斷裂,導致設備停運的問題。這種時候我們有一套慣性動作:技術人員從四面八方趕到項目現場分析原因,然後重新設計加工,最後加以改造。沒別的,就是與時間賽跑,每多爭取一分鐘,就是多賺了一份效益。
一體化處理機很快在岳陽電廠成功投運,又相繼在楊柳青熱電廠和洛陽熱電廠運行。不僅如此,我們還讓設備的處置能力實現了成倍增長。
下一步會走向哪?必然是更高的3.0階段——多源固廢處理技術的研發與推廣,等着我們的,除了生活垃圾外,還有退役風電葉片、廢舊橡膠等熱值更高的廢棄物。我們希望將燃煤電廠先進的燃燒技術、污染物控制技術和固廢處理技術輸出至其他行業,進一步豐富産業化應用領域,助力城市循環經濟發展。
我算了一筆賬:如果我國70多個大中城市的燃煤電站都實施前置乾燥炭化技術技術改造,每天可處置生活垃圾等多源固廢300噸,則可以在不額外增加土地供應的情況下,每年新增垃圾處理能力7000萬噸,可替代減少發電用煤約2000萬噸。曾經的污染物製造者——城市燃煤電廠,今天正在成為城市污染物的有力“終結者”。
通向美麗中國的科技環保路需要一步步去走,華能有這個眼光和魄力出發,我們自然有信心走得更遠,走得更好。(彭艷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