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個人養老金制度迎來正式實施三周年。作為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第三支柱”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年來,從試點城市擴圍至全國,制度設計不斷優化,産品種類持續擴容,進一步滿足了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保障需求,有助於促進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
日前,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關於儲蓄國債(電子式)納入個人養老金産品範圍有關事宜的通知》明確,符合金融監管部門規定開辦個人養老金業務的儲蓄國債承銷團成員,自2026年6月起,開辦個人養老金儲蓄國債(電子式)業務,為養老金投資者提供便捷的儲蓄國債(電子式)購買等相關服務。
至此,個人養老金産品“貨架”進一步為投資者提供了安全、穩健、收益有保障的産品體系。
記者在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台查詢發現,截至2025年11月25日,共發行1245隻個人養老金産品,包括37隻理財類産品、466隻儲蓄類産品、437隻保險類産品和305隻基金類産品。
作為個人養老金産品的重要品類,個人養老金基金業務近年來尤其取得長足增長,産品線持續擴容:從最初的以養老目標FOF為核心,逐步擴展到被動指數基金、指數增強基金等多元化品類;業績表現同樣較為穩健,全市場九成以上Y份額(個人養老金基金的專屬份額類別)基金實現了成立以來的正收益。
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5日記者發稿,全市場305隻Y份額基金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的最新規模約為151億元,相比較2022年末的20億元增長近655%。從單只産品來看,目前共有36隻Y份額産品規模超1億元,相比2022年末的5隻産品也有顯著增長。其中,興全安泰積極養老目標五年Y最新規模超12億元,為當前規模最大的Y份額基金;華夏養老2040三年Y、中歐預見養老2050五年Y等4隻産品的最新規模也達到了5億元以上。基金公司層面,7家公募機構旗下養老基金Y份額管理規模均突破10億元,相比2022年末同樣顯著增長。
三年來,個人養老金基金業績表現穩健。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1月25日,全市場305隻Y份額基金中,共有293隻成立以來的回報率為正,佔比約為96%。被動指數類産品表現尤為突出,易方達、華夏、鵬揚、天弘等基金公司旗下科創創業50ETF聯接Y份額成立以來的回報率均超過40%。
“個人養老金制度為金融機構在資産端開展長期資産配置提供了新機遇。例如,基金産品已覆蓋被動指數型、增強指數型、混合型與債券型FOF,滿足中低風險偏好投資者需求,但高收益、高波動型權益産品及另類資産供給仍顯不足,難以覆蓋追求長期增值的進取型群體。”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從個人養老金是按照市場化方式引導個人積累長期養老資産的角度考慮,未來仍需要適當增加配置權益等資産的預期收益較高的金融産品,以更好地吸引年輕群體或者高風險偏好群體加入。
個人養老金産品“貨架”“上新”,金融機構加碼布局,供給持續升級,這一趨勢的背後,是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設計的優化。
2022年11月,個人養老金制度開始在36個先行城市(地區)實施;經過試點探索,2024年12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五部門發布通知,自12月15日起,將個人養老金制度從36個先行城市(地區)推開至全國;2025年8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五部門對外發布《關於領取個人養老金有關問題的通知》,進一步豐富個人養老金領取情形。
“個人養老金制度實施三年來,整體成效顯著。特別是通過三年的落地實施,引導居民從儲蓄養老逐步認識並轉向投資養老,為居民積累個人養老資産、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積累了經驗。”婁飛鵬認為,個人養老金制度作為“第三支柱”的核心補充,政策效能將持續釋放。
值得關注的是,個人養老金制度&&三年來開戶規模持續增長。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國個人養老金開戶人數已突破7279萬戶。
但在業內專家看來,儘管開戶人數不斷增長,制度推行中出現的“開戶熱、繳存冷”等問題依然存在。
婁飛鵬指出,目前居民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認知仍然有待進一步提升。
“未來,仍需推動稅優政策優化,比如,在領取時免稅或者對繳費時收入水平較低的群體在領取時免稅;擴大個人養老金金融産品投資範圍,如增加權益類資産投資佔比,納入黃金等貴金屬作為投資標的;探索默認投資機制,降低投資門檻並引導長期穩健積累,減少決策成本,優化養老資産配置;提高年度繳存上限,為有繳存意願的群體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加強精準投教,引導居民理解並踐行長期投資長期收益的理念。”婁飛鵬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