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優化普惠金融服務-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4 09:03:52
來源:經濟日報

鞏固優化普惠金融服務

字體: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9月末,科技貸款、綠色貸款、普惠貸款、養老産業貸款、數字經濟産業貸款同比分別增長11.8%、22.9%、11.2%、58.2%、12.9%,均高於全部貸款增速。當前,在普惠信貸服務鄉村振興等政策引導下,普惠金融加快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資金精準直達

  小微企業是我國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金融服務體系的薄弱環節,長期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近年來,金融管理部門不斷優化和豐富結構性貨幣政策,引導銀行機構圍繞支持民營小微經濟的重點領域強化信貸投放,進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務的適配性和精準性。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9月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36.1萬億元,同比增長12.2%;民營經濟貸款餘額71.1萬億元,同比增長5.4%。三季度以來,貨幣政策工具不斷強化對普惠小微貸款的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持續發揮作用,引導金融資源流向民營小微企業,在銀行業科技賦能、數據風控、産品創新加持下,最終實現普惠小微貸款量增價降、服務提質。

  普惠小微貸款的增長離不開政策引導。中國人民銀行指導各地深化小微、民營企業金融服務,持續豐富金融産品,推動建立敢貸願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去年10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會同有關部門牽頭建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統籌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和銀行放貸難的問題。各地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專班深入走訪,全面摸排融資需求,形成“申報清單”“推薦清單”,把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推薦給銀行機構。銀行機構及時精準對接,打通了金融惠企利民“最後一公里”。

  信貸精準直達讓更多經營主體獲得融資支持。福建金融監管局深入推進小微融資協調機制走深走實,截至10月末,走訪各類經營主體376.77萬戶,累計發放貸款64.12萬戶次、6998.99億元。福建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普惠金融部相關負責人&&,農信系統堅持把金融服務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深化政銀企三方協同聯動,優化信貸審批流程,完善盡職免責制度,持續開展“千企萬戶大走訪”活動,引金融活水滴灌民營小微企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李廣子錶示,完善小微企業融資服務涉及金融供需雙方等不同主體,同時涉及金融、財政、稅收等多方面政策,需要統籌協調,搭建起銀企精準對接的橋梁,解決小微企業融資中供需不匹配的問題。小微融資協調機制建立以來,對於提高小微企業融資效率發揮了重要作用。

  深耕信用信息

  數字金融是發展普惠金融的新路徑。從宏觀層面看,數字金融是推進普惠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面,能夠優化資金配置,提升資金服務效率;從微觀角度看,數字金融能夠提升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效率。

  在數字金融賦能下,從近年來普惠信貸結構看,信用貸款比例在提升。中國人民銀行近期發布的《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24—2025年)》顯示,普惠小微貸款和農戶貸款中的信用貸款佔比持續提升。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楊海平&&,隨着數字普惠金融的深入發展,信用貸款在普惠貸款中的佔比將穩步提升。信用貸款是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體現,是基於數字化風險控制能力拓展徵信白戶、首貸戶的拳頭産品,因而也是推進普惠金融增量擴面、提質增效的重要抓手。

  信用信息是提升數字金融服務的載體,也是銀行機構敢貸願貸的重要參考因素。金融監管部門多次&&相關政策,引導銀行機構強化信用數據共享。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於做好2024年普惠信貸工作的通知》明確,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積極參與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設和運用,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前提下,主動對接涉企、涉農信息主管部門,注重內外部數據結合,為小微企業和涉農企業精準畫像。

  近年來,金融管理部門加快推進信用信息工作建設,為普惠信貸投放和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首先,市場化徵信機構服務質效加速提升。人民銀行指導企業徵信機構全面加強對包括中小微企業在內的涉企公共信用信息、商業信用信息和金融信用信息的採集和融合應用,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綜合刻畫評價中小微企業的信用狀況,為金融機構提供專業化、高質量的徵信服務。

  其次,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逐步完善。人民銀行積極推動各地涉農信用信息平台拓展信息來源,大力推進“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的評定與創建,為普惠金融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信息支撐。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鹿城農商銀行信貸業務部副總經理邵建炎&&,農村中小銀行依託數字技術,建立整村授信全流程機制,通過創新金融産品、優化服務流程,開闢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新模式,有效提升普惠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可得性。

  信用數據將改變農業、農村、農民的生産服務方式。中國銀行深圳市分行大灣區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曾聖鈞&&,數字普惠並非完全替代傳統金融,而是通過數字化手段挖掘數據信息,彌補傳統金融在服務效率、觸達能力、風險管控等方面的短板,其本質是“金融+科技”的協同創新,最終實現金融服務的普惠化、精準化與可持續化。

  完善服務體系

  為進一步推動普惠金融深入發展,各類金融機構持續優化完善民營小微、“三農”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促進普惠金融量增、面擴、價降、質提。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人民銀行今年6月聯合發布的《銀行業保險業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健全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可持續的普惠金融機構體系。銀行機構要深化普惠金融專業化體制機制建設,形成分工明確、各具特色、有序競爭的供給格局。

  大型金融機構更好發揮主力軍作用和頭雁效應。從近期建設銀行、郵儲銀行等大型銀行三季報數據看,銀行業普惠金融服務質效明顯提升。楊海平&&,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應各自發揮優勢,開展錯位競爭。大型銀行可以利用自身資金成本以及在數字金融方面的優勢,為小微等重點領域提供綜合金融解決方案。

  中小金融機構深耕區域經濟。近年來,區域性城商行和農商行在特定場景中加快發力普惠金融。江蘇銀行將普惠金融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使命,推出系列普惠金融産品,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多元支撐。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縉雲農商銀行等金融機構發揮支農支小優勢,以縣域企業需求為中心,延伸産業鏈金融覆蓋範圍,通過無還本續貸、線上貸款等服務模式,為茶企、茶葉種植戶等經營主體送貸上門,有效提高涉農客群融資獲得感。

  經過10餘年的發展,我國普惠金融在各類金融機構的支持下取得了長足進步。目前,我國普惠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優化,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縣鄉網點布局更加合理;普惠信貸體系進一步鞏固完善,脫貧地區等欠發達地區以及老年人、殘疾人等特定群體的多樣化金融需求得到有效滿足。

  展望“十五五”時期的金融強國建設規劃,要進一步完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普惠金融體系,加快構建與實體經濟相適應的普惠金融發展模式。專家建議,深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應持續運用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工具,激勵金融機構擴大普惠信貸覆蓋面;豐富普惠金融內涵,按照更高標準建立健全涵蓋普惠金融服務、普惠信貸、普惠保險的綜合普惠金融體系,實現服務的多元化和專業化,助力共同富裕。此外,金融機構應多舉措順應客戶需求變化,推動普惠金融服務向縣域和鄉村延伸,提升金融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糾錯】 【責任編輯:楊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