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推動金融機構專注主業、錯位發展。這為信託業轉型發展提供了關鍵指引。截至今年6月末,信託業資産管理規模32.43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9.7%。這一數據背後,是信託業告別傳統通道業務,在服務實體經濟、響應監管導向、創新發展模式等領域的深度變革——從産業鏈金融的精準滴灌到不動産信託的制度突破,從養老生態的構建到標品投資的布局,信託公司正以多元實踐穩步前行。
積極服務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是信託業轉型的核心錨點。今年以來,信託公司摒棄“資金放貸”傳統模式,通過場景嵌入、工具創新、生態共建等方式,將金融服務滲透到産業發展與民生保障的全鏈條,形成“實體賦能+民生托底”的雙重服務格局,而這一轉型方向正與行業資産結構優化形成深度呼應。
不少信託公司依託股東資源優勢,深耕産業金融賽道,實現金融服務與産業場景的深度融合。中糧信託“升悅”供應鏈金融&&的實踐具有代表性,截至2025年10月末,該&&累計服務規模突破100億元,構建起覆蓋融資、交易、回款的全周期産品體系。中糧信託相關負責人&&,針對農糧經銷商旺季資金缺口,公司推出純信用“經銷貸”,隨借隨還模式累計服務2800余家商戶;專屬“訂單貸”實現憑訂單數小時放款,讓供應商無需抵押即可快速獲貸,保障資金鏈與供應鏈無縫銜接。
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信託業在養老金融領域的創新同樣亮眼。以平安信託為例,其打造的“養老超級賬戶”以“信託+養老服務直付”為核心,構建起一站式解決方案。平安信託相關負責人介紹,養老超級賬戶整合保險金、現金等多元財産,將保單與信託優勢結合,實現“1+1>2”的效果。在保險金信託業務上,截至目前,平安信託已服務客戶數超4.2萬個,存量服務規模超1700億元。
與此同時,信託資金向證券市場的配置力度持續加大,成為服務資本市場發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24年末,投向證券市場(含股票、基金、債券)的資金信託規模為10.27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5.61%。不少信託公司憑藉專業投研能力布局標品投資,通過FOF/MOM等産品形式參與二級市場,既豐富了資産配置渠道,也為資本市場注入了長期穩定的資金活水。
重塑行業發展邏輯
2025年信託業的政策紅利釋放呈現出“頂層設計引領、地方試點突破、細則落地護航”的鮮明特徵,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為行業轉型指明了方向。
近日,《資産管理信託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發布,信託業“1+N”制度體系的關鍵拼圖接近落位。回溯政策脈絡,今年初,信託業“1+N”制度體系完成頂層布局,以核心政策文件明確行業轉型總方向。隨後,廣東、北京等地率先探索不動産信託登記路徑。9月,新修訂的《信託公司管理辦法》&&。
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推動信託業從融資中介向投資管理與服務機構深度轉型,資産結構優化成效顯著。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徵求意見稿通過強化“賣者盡責、買者自負”原則,要求信託公司真正履行主動管理職責,從根本上清除剛性兌付的制度土壤,推動行業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本源。
這一結構性變化在機構實踐中尤為明顯,服務信託等本源業務創新實現多點突破。4月,北京落地全國雙首單不動産信託財産登記業務,國投泰康信託為通州區老人及其自閉症子女設立不動産特殊需要信託,實現養老規劃、財産傳承與殘障子女照護;外貿信託為昌平區市民設立商業不動産信託,將物流倉庫登記為信託財産並按照其意願將信託收入的50%定向用於慈善捐贈。二者聚焦特殊需求與慈善傳承,為信託創新打造了“首都樣本”。
形成差異化突圍之勢
中國信託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蔡概還近日透露,截至今年6月末,全行業資産管理規模32.43萬億元,較上年末明顯增長。這一增長並非簡單回歸,而是歷經轉型陣痛後的質效提升。2024年,信託業積極順應行業新變化和新要求,以業務“三分類”的改革深化促進轉型發展。以財富管理信託業務為例,截至2024年末,家族信託餘額6435.79億元。
超30萬億元的資産管理規模既是行業轉型成效的見證,更是未來發展的起點。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構建差異化競爭壁壘成為信託公司當下的主要任務。
各家信託公司結合自身資源稟賦探尋差異化轉型路徑,行業競爭格局更趨多元。例如,産業金融領域,華能信託借力中國華能的電力産業優勢深耕相關細分賽道,崑崙信託依託中石油資源,聚焦油氣領域産業鏈金融布局;財富管理領域,建信信託憑藉建設銀行的渠道優勢,深耕家族信託與家庭信託業務。
復旦大學信託研究中心主任殷醒民&&,未來一個階段,信託業要堅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做好“五篇大文章”,落實重大決策部署。通過發揮信託制度優勢與信託公司市場競爭力,以不斷增強的專業能力和運用科技金融的實力,更好地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