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29日電(閆惠卓)10月27日至30日,以“創新、變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發展”為主題的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在北京舉行。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繼續教育學院院長田利輝以《數智賦能 破解普惠金融“最後100米”的新範式》為題作主題演講,深入剖析了當前普惠金融所面臨的挑戰,並提出以數字技術、人工智能(AI)及數字人民幣為核心的破解路徑。田利輝指出,當前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已邁入新階段,不僅需要依靠“數字”賦能,更需實現“數智”協同,借助AI、數字人民幣等新技術和新工具,打通信任鏈路,攻克“最後100米”挑戰。
挑戰凸顯:從“網點覆蓋”到“信任缺失”的深層課題
田利輝指出,普惠金融的發展面臨着亟待突破的挑戰,這一挑戰也是金融從業者需要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此前,衡量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多以支行網點數量、距離等為指標,從這一維度看,我國普惠金融指標已遠優於其他國家,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
但更深層次的“最後100米”挑戰逐漸顯現。一方面,小微企業作為普惠金融的重要服務對象,面臨着諸多難題。與大型企業相比,小微企業缺乏完善的信用體系和充足的抵押物,導致金融機構對其放貸利率自然偏高,財務成本遠高於大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較為劣勢。然而,田利輝強調,許多“新興之光”來自小微企業,它們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活力的重要力量,金融服務需要向這類群體有效滲透。
另一方面,信任缺失成為普惠金融推進的關鍵課題。田利輝&&,金融的本質離不開信任,無論是個人借貸還是機構與企業間的合作,信任都是基礎。但在普惠金融服務普羅大眾的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導致信任難以建立,從而導致小微企業的借貸利率遠高於信用較優的大企業,較高的用錢成本使得這些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難度進一步增加。
破局之道:從“數字普惠”到“數智普惠”的進階之路
田利輝認為,AI技術的“澎湃而起”為普惠金融發展帶來新機遇,成為信任構建的核心助力。人工智能技術的數據、算法、算力三大核心要素,能夠成為金融機構的有力助手,幫助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他提出,若能在銀行等大金融機構的推動下,進一步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向人工智能體(ASI)發展,基於更全面、高質量的信息開展服務,將大幅提升信任判斷的準確性。
不過,AI發展面臨數據質量的關鍵挑戰。田利輝指出,當前數據中存在大量“垃圾信息”,數據清理成為AIGC發展的重要工作。而我國銀行、電信服務公司等機構掌握着高質量數據,且多為國有屬性,通過國家部門的協調,推動這些優質數據資源整合利用,讓金融機構在數據層面“立於潮頭”。同時,匯聚金融領域的“能人異士”,優化算法模型,挖掘金融業務規律,將進一步釋放AI在風險評估、信用判斷中的價值,為普惠金融信任構建提供技術支撐。
此外,數字人民幣成為破解普惠金融挑戰的另一重要“利器”。田利輝&&,數字人民幣具有相對透明、可追溯的特點,這一特性能夠有效解決資金流向監控難題,讓金融機構更精準地判斷資金是否用於合理用途。
借助數字人民幣的可追溯性,金融機構可以向小微企業、特定群體發放更廉價的貸款,只要確保資金投入到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領域,例如科技創新、實體經濟等,就能實現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田利輝強調,普惠金融需要打破“抵押物依賴”,通過數字人民幣的追蹤功能,讓金融資源真正流向有需要、有潛力的群體,降低其融資成本。
未來方向:構建生態化、可持續的數智普惠金融體系
田利輝強調,普惠金融的下一階段發展,需要從“數字階段”全面邁向“數智階段”,構建生態化、可持續的金融服務體系。當前,我國很多銀行已完成業務線上化、流程電子化,服務標準化水平顯著提升,但這只是數智普惠的基礎,下一步需要實現“主動洞察”和“個性化服務”。
“真正好的金融機構,不僅要服務‘同一條街’的熟人,更要洞察‘城外’的需求——有沒有一個人叫王興興?有沒有一個人叫梁文峰?洞察後要給他提供相應的個性化服務。”田利輝舉例説明,不同企業需求差異顯著,有的需要持續投入,逐步迭代智能設備,有的需一次性採購大額的相關資産,“要根據不同情況提供更適應的服務,打造與新質生産力更加適配的服務生態。”
在生態構建方面,田利輝提出,中小銀行應深度嵌入産業鏈,實現生態化發展,與大企業、核心企業協同,為産業鏈上下游的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大型金融機構則應發揮技術、資金優勢,推動AI與金融的深度融合,探索元宇宙、遠程技術等新技術在普惠金融中的應用。
此外,田利輝提到,可將普惠金融發展與ESG框架進行融合,追求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高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資金透明度,避免資金無效使用,確保金融資源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進入良性循環,更好地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