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公司增配權益資産 “固收+”加出收益新彈性-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7 09:19:59
來源:中國證券報

理財公司增配權益資産 “固收+”加出收益新彈性

字體:

  下半年以來,A股市場持續活躍,主要指數震蕩走高,市場信心有所增強,增量資金逐步入場。隨着權益市場“賺錢效應”凸顯,銀行理財資金蹄疾步穩進行布局,將權益市場作為對衝低利率環境下固收資産收益壓力的利器。

  從産品端來看,理財公司的權益布局在顯著提速。除了權益類和混合類理財産品發行規模增加外,利用“固收+”策略,在固收類産品中搭配權益類資産和衍生品,成為行業更廣泛採用的方式,以此實現權益增配並貢獻收益新彈性。

  記者梳理各家理財公司2025年上半年理財業務報告,截至上半年末,全市場32家理財公司穿透後的權益類資産總投資規模超過6000億元。下半年以來“固收+”含權産品供銷兩旺,助推理財公司一面借道資管産品積極參與資本市場,一面加大直接投資力度。業內人士&&,增加對權益市場的直接投資和權益投研能力的提升,如同硬幣的一體兩面,為了更好適應直接投資需求,理財公司應進一步推進權益投研組織建設和框架搭建。

  含權理財産品供銷兩旺

  “三季度以來,我們順應客戶對含權理財産品踴躍申購的趨勢,增加了對權益類資産的配置。”一家股份行理財公司的權益投資經理告訴記者。

  記者從業內獲悉,受益於權益市場亮眼表現,含權理財産品正吸引增量資金涌入,例如招銀理財“全+福”多策略産品系列9月25日保有規模突破3000億元,服務客戶超240萬。

  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截至10月16日,今年以來,華夏理財、中郵理財、民生理財、青銀理財、杭銀理財、高盛工銀理財共發行13隻權益類理財産品,去年全年僅發行了2隻。在今年新發的權益類産品中,被動跟蹤指數的理財産品成為主流。

  今年以來,多家理財公司&&,將通過直接投資或以間接方式持續增持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通過布局指數策略、指數增強策略等各類含權類理財産品,進一步支持資本市場發展。

  “我們以ETF為主要權益投資工具,同時輔以個股直投、配置其他基金及委託投資。去年以來,ETF已成為理財公司布局權益市場的重要手段。在選擇ETF時,我們重點考量估值水平、市場風格以及對後市的展望,目前以大盤價值類ETF為主。”上述股份行理財公司權益投資經理介紹道。

  “純權益類理財存續規模佔比一直較低。純權益類理財要求權益倉位大於等於80%,在市場向下反轉後,減倉壓力大。所以權益團隊捉襟見肘、客戶風險偏好低的銀行理財,發行的多是混合類、‘固收+’産品。”中泰證券研究所所長戴志鋒解釋稱。

  多位銀行客戶經理告訴記者,對於能夠接受波動的投資者,在股市回暖行情下,他們會建議客戶考慮股債結合的“固收+”産品,可以享受到權益市場上行帶來的紅利,在穩健的框架內提升收益彈性。此舉得到不少理財客戶認可。

  增配權益意願增強

  “本輪含權産品的資金流入主要來自存量客戶。值得欣喜的是,他們開始願意在理財公司配置凈值波動較大的産品。”上述股份行理財公司權益投資經理&&,市場波動已成為常態,客戶對市場風險、理財産品凈值波動的認知顯著深化,以往固收類理財産品短期下跌就可能引發投訴,如今客戶更趨理性,甚至會在低位補倉、高位止盈,投資行為日趨成熟。

  業內人士&&,以往,理財公司參與權益投資,較大的制約因素來自客戶端——客戶對凈值波動的接受度低,普遍追求低波穩健。隨着客戶對含權産品的認知逐漸增強,理財公司開展權益投資的基礎日趨堅實。

  根據理財公司最新披露的數據,截至上半年末,全市場32家理財公司穿透後的權益類資産總投資規模超過6000億元。這一規模有望進一步增加。

  戴志鋒&&,今年8月以來,混合類、“固收+”等含權理財發行量顯著提升,預計隨着理財規模的穩步增長,理財配置權益規模將有穩步抬升,保守測算2025年下半年以及2026年全年合計將有超千億元理財資金增配權益市場。

  理財公司配置權益類資産的形式也在不斷豐富。今年以來,工銀理財、中郵理財宣布參與多家港股上市公司IPO基石投資,光大理財也參與了IPO網下打新,標誌着理財公司正式以A類投資者身份參與網下打新。

  工銀理財&&,該公司推出“固收+港股IPO”策略系列産品,採用港股IPO投資策略增厚收益,重點關注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等國家重點産業領域港股IPO項目投資機會。

  今年以來,理財公司也在加大力度,密集調研A股上市公司。截至目前,已有26家理財公司參與調研上市公司,調研上市公司數量合計近1800家,調研次數超過2150次。從被調研公司類型看,科創板和創業板公司的佔比過半。寧銀理財、招銀理財、興銀理財、杭銀理財、匯華理財、建信理財、工銀理財等保持較高的調研頻率。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高政揚認為,理財公司含權類理財産品擴容與對上市公司調研積極性提升之間存在聯動關係:含權産品發行規模擴大,會催生對上市公司調研的需求;調研深度與廣度的提升,又能為含權産品篩選高質量投資標的提供核心支撐。以調研數據為支撐的動態調倉策略,能夠催生出更多複合型理財産品,有效滿足投資者多樣化的資産配置需求,進一步豐富銀行理財的産品矩陣。

  推進直接投資能力建設

  從投資模式看,目前,理財公司仍高度依賴遴選優質“外部管理人”。根據各家理財公司2025年上半年理財業務報告,32家理財公司穿透前的權益類資産投資規模僅為550多億元,與穿透後的規模相差超十倍。

  業內人士解釋稱,這意味着理財公司通過內部團隊進行個股直投或直接購買公募基金的比例依然有限,其參與權益市場的主要途徑是委託投資,即理財公司通過購買基金公司、保險資管等機構發行的專戶産品,將資金委託給這些機構進行權益投資。

  不過,理財公司對直接投資的探索力度正在加大。業內人士&&,三季度以來理財公司的權益配置策略更趨積極,通過直接投資個股與配置公募基金參與權益市場的力度顯著增強。

  “隨着投研能力的持續增強,理財公司在個股直投的深度與廣度上有望實現雙向拓展,直接投資的比例預計將逐步提高。”北京一位理財公司投研人士&&,“三季度前,理財公司對直接投資股票仍持謹慎態度,一些公司通過定增、打新、對衝等方式參與權益市場。隨着市場情緒回暖,三季度以來理財公司直接參與二級市場交易的意願明顯增強,同時加大了對公募基金的配置力度,例如固收類理財産品加大了對二級債基的配置力度,因二級債基可投資股票。”

  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由於多數理財公司權益投研能力尚處於起步階段,一定程度上束縛了銀行理財開展權益投資的步伐。與權益投資匹配的激勵機制缺乏、銀行理財權益配置佔比低導致權益投研人員業績難以有效體現,權益投研人員薪酬向上彈性不足,同時銀行理財權益容錯空間較公募基金明顯不足,直接導致銀行理財難以留住權益投研人才。未來,需要有針對性地補齊短板。

  “我們正在加大權益投資布局力度,一方面加快團隊和能力建設,從保險資管等機構引入優秀權益投資人才;另一方面調整內部機制,逐步建立與權益投資相匹配的激勵機制。”一位理財公司高管對記者&&。

【糾錯】 【責任編輯:楊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