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14日電(劉睿祎)“十四五”時期,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我國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經濟增長表現出較強的韌性。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銀行業面對內外部環境變化,積極謀劃轉型,推進高質量發展。圍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錨定金融強國建設目標,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銀行業在行業高質量發展,增強行業發展穩健性的同時,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為後續銀行業高質量發展並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銀行業在實現規模擴張的同時提升價值創造。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GDP總量約佔全球的17%,巨大的經濟體量需要大規模的金融支持,需要有相應規模的金融機構與之相匹配,以更好滿足經濟社會金融服務需求。從全球中長期金融發展看,銀行業資産規模呈現隨經濟總量增加而增加的態勢。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産從2020年底的312.67萬億元增長至2025年7月的459.04萬億元,穩居全球第一位。更為重要的是,銀行業及時告別單純追求資産和負債規模高速增長的做法,轉向更加注重資本回報、資産質量和經營效率,輕資本、弱周期的中間業務成為新的增長點。2020年底至2025年6月,我國銀行業凈息差從超2.0%降至1.42%,同期銀行業總資産收益率ROA降幅明顯低於凈息差,這些為銀行業穩定收入利潤,穩定行業發展並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銀行業總體實力增強的同時探索差異化經營。”在婁飛鵬看來,我國銀行業大不僅表現為資産規模大,還體現為機構數量豐富,在國際競爭中優勢明顯。
按照一級資本排名,2025年全球1000家大銀行排行中,143家中資銀行上榜,前10位中有6家是中資銀行。2024年12月底,我國銀行業法人機構數量為4295家。總體實力較強、數量眾多的銀行機構圍繞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金融機構體系,積極探索差異化經營,基本形成特色化經營格局,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上有效互補。大型商業銀行定位於綜合化、國際化,充分發揮“頭雁”作用,聚焦重大戰略、重大項目、重點領域,圍繞廣大居民和企業需求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基於在特定領域的優勢,如零售金融、財富管理、投資銀行等特色化經營特點突出。城商行、農商行等區域性銀行堅守“服務本地、服務小微、服務三農”的定位,金融服務深度下沉,做深做透區域市場。
婁飛鵬強調,銀行業在擴大金融開放的同時有效防控風險。圍繞高質量金融開放,銀行業開放取得系統性進展,制度型開放穩步深化,開放格局下的風險防控能力同步增強。2023年底,共有來自52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在華設立了機構,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總數為888家,其中包括41家外資法人銀行、116家外國銀行分行和132家代表處,覆蓋27個省級行政區。目前,全球前50大銀行有43家在華設立機構。
與此同時,中資銀行圍繞更好參與全球金融競爭,服務中資企業走出去,滿足居民跨境金融服務需求等積極開展國際化經營。在金融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的情況下,銀行業通過集中整治大股東操縱和內部人控制,推進城商行、農信社等中小金融機構改革重組、多渠道處置不良資産等,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以及外部風險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外溢和衝擊,確保開放條件下的金融安全。5年來處置不良資産較“十三五”時期增加超40%,行業抵禦風險的資本和撥備總規模超過50萬億元。
婁飛鵬&&,銀行業在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提供高質量服務。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銀行業在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充分發揮功能性作用,積極為經濟社會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貸款規模保持較高增長速度,較好滿足經濟社會融資需求。
從總量看,貸款保持較快增長,加大貸款投放態勢明顯。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從2020年底的178.4萬億元增長至2025年8月的273.02萬億元;從價格看,貸款利率下降明顯,有效推動降低社會融資成本。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從2020年12月的5.03%下降至2025年6月的3.29%。據測算,2021-2024年銀行業通過降低利率等方式向實體經濟讓利總規模超5萬億元;從結構看,貸款結構優化,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融資增速較快。“十四五”以來,科研技術貸款、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基礎設施貸款年均增長27.2%、21.7%、10.1%。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36萬億元,是“十三五”末的2.36倍,利率下降2個百分點。
婁飛鵬認為,綜合來看,“十四五”時期我國銀行業在高質量發展上進行了積極探索,並取得明顯成效。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實現質效雙升的同時,銀行業自身轉型發展加快推進,行業運行總體穩健,不良貸款率、資本充足率等主要監管指標穩中向好,均處於“健康區間”,後續應對各類挑戰的基礎更牢、韌性更強、底氣更足。
他&&,展望“十五五”,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縱深推進,我國將繼續推進高質量發展,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銀行業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將繼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數字化轉型進入“深水區”,服務新質生産力發展,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助力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綠色低碳轉型,保障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積極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升金融風險管理的精準性和前瞻性,為經濟社會提供安全高質量的金融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更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