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14日電(劉睿祎)“十四五”時期,中國銀行業在複雜嚴峻的內外部環境中深耕拓業,持續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實現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各展所長,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援引數據指出,截至2024年末,全球1000強銀行中,有143家中資銀行上榜,前10位中我國佔據6席。從經營表現來看,其整體呈現以下特徵:
一是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金融機構體系日益完善。大型機構主力軍和壓艙石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小機構服務當地、特色發展取得實效。從市場佔有率來看,國有大行依託政策扶持、規模和成本等優勢,加速業務下沉,市場份額持續提升(2025年上半年末總資産佔比為43.7%,較2021年初上升3.53個百分點);城農商行具有屬地優勢和靈活性,深度挖掘區域市場潛力(城商行、農村金融機構總資産佔比維持在13%左右)。
二是資産規模平穩增長,重點領域信貸增量走高。“十四五”時期,經濟高質量發展引發結構性變革,銀行業過去發展依靠的“基建-房地産-金融”舊模式已轉向“科技-産業-金融”新模式。在“擠水分、防空轉”“防範無序競爭”等政策導向下銀行業逐漸淡化規模情結,主動調整業務結構,總資産規模實現穩步增長。銀行業信貸投向結構已發生深刻演變,紮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有力支持國家重大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當前信貸對“五篇大文章”的支持力度加大,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等相關領域貸款增量佔比約七成,其中,科研技術貸款、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基礎設施貸款年均增長27.2%、21.7%、10.1%。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36萬億元,是“十三五”末的2.36倍。
三是嚴格落實“五篇大文章”,加快金融産品和服務模式創新。在普惠金融方面,創新特色化金融産品和服務,推動融資成本持續下降。金融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建立了國家、省、市、區縣四級聯動的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以區縣為主體,基層的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聯合開展“千企萬戶大走訪”,推動銀行信貸資金“直達基層、快速便捷、利率適宜”。商業銀行因地制宜創新開發多元化金融産品和綜合化服務&&,通過“雙基聯動”“拎包銀行”“夜市銀行”“水上銀行”、流動服務車等金融服務模式,打通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和“最後一步路”問題。2025年上半年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較“十三五”末下降2個百分點;涉農貸款餘額53.2萬億元,2021年至2025年年均增速超10%,其中普惠涉農貸款餘額13.9萬億元。
在持續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方面,聚焦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點方向,結合重點客戶綠色發展需求,不斷強化細分場景産品及綜合服務模式創新。截至2025年6月,綠色貸款餘額為42.39萬億元。綠色貸款餘額自2018年底以來持續增長,年均增速顯著。在綠色發債方面,2025年上半年國內綠色債券累計發行金額再創歷史新高。其中2025年6月當月共發行綠色債券54隻,發行規模達1253億元人民幣,發行數量和規模分別同比增長28.57%和143.33%。綠色債券募集資金主要投向清潔能源領域,且具備明顯的發行成本優勢。
四是主動讓利實體經濟,嚴格遵守存款自律要求,牢牢守住流動性安全底線。“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降息周期,凈息差持續下行(2025年上半年,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42%,較2021初下降69基點;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凈息差分別為1.31%、1.55%、1.37%、1.58%,較2021年初分別下降73基點、52基點、63基點、91基點)。在多輪存款掛牌利率下調(2021年以來,商業銀行已進行七次存款掛牌利率調降)、“手工補息”集中治理、智能通知存款下架、非銀同業活期存款利率納入自律管理以及對各類存款引入利率調整兜底條款等因素影響下,存款無序競爭行為得到整治,銀行負債成本率明顯改善,凈息差降幅收窄。
五是資産質量穩中向好,重點領域風險有序收斂。“十四五”時期,銀行業加大不良資産清收處置力度,不良貸款、資本充足、償付能力等主要監管指標穩中向好,均處於“健康區間”(2025年上半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49%,為近十年最低;撥備覆蓋率211.97%,較2021年初上升27.5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5.58%、12.46%、10.93%,較2021年初分別上升0.87、0.43、0.21個百分點)。5年來處置不良資産較“十三五”時期增加超40%。
談及化險成果,溫彬&&,銀行業持續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金融風險,穩妥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加強管控房地産市場、地方政府融資&&風險。
一是中小銀行減量提質步伐加快。從政策導向看,中小銀行改革路徑逐步清晰。2022年開始,“縣域法人主體數量穩定”等相關表述有所淡化;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嚴格中小金融機構准入標準和監管要求,推動兼併重組、實現減量提質”;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穩妥處置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風險”;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一體推進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和轉型發展”。從實施路徑看,包括吸收合併、新設合併、引入戰略投資、市場化解散等方式。城商行多通過地方政府牽頭合併重組,整合經營資源,化解經營風險和財務隱患;農商行多采取組建農商聯合銀行、成立統一法人的農商銀行等模式;村鎮銀行“村改支”模式也正在有序推進。從機構數量看,截至2024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4295家,較上年末減少195家。
二是持續推動房地産市場止跌回穩。多措並舉穩定融資,為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提供資金支持超1.6萬億元,租賃性住房貸款年均增長52%。牽頭建立城市房地産融資協調機制,“白名單”項目貸款超過7萬億元,支持近2000萬套住房建設交付,有力保障廣大購房人的合法權益。
三是支持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銀行業嚴守不新增隱債的紅線,依法合規對融資&&開展債務重組和置換,助力地方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