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11日電(唐濱妮)“十四五”期間,我國保險業在市場地位、風險覆蓋範圍和領域、服務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研究院院長、保險學院院長李曉林總結歸納指出,主要體現在四方面:
一是鞏固了世界第二大商業保險市場地位,充分發揮保險的風險治理、價值創造、資源配置等各項職能。
到2017年,中國保險業用了世界上最短的時間成為世界第二保險大國,經過“十四五”,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地位更加穩固,2024年,保險業為全社會匯集總保費5.7萬億元,包括財産保險1.43萬億元、人壽保險3.2萬億元、意外傷害保險942億元以及健康保險9773億元,相當於全球第三日本和第四英國的總和,為全社會匯聚資産總額35.91萬億元,支持經濟建設的資金運用餘額為33.26萬億元;持續、穩定地發揮着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的功能。
二是建成全面覆蓋風險的老病災貧保險保障體系。
經濟社會越是進步,風險事件造成的損失常常就越大,對社會的影響就越加劇烈,風險保障的挑戰就越大。“十四五”期間,我國保險業針對自然條件、人口結構、地域結構、收入水平、經濟發展階段、風險集約程度、應險科技水平、文化傳統等國情因素,根據各群體、區域的風險觀、風險分層與風險視差所形成的對風險保障的異質性需求,以老病災貧風險保障為核心,形成了全方位的保險保障服務體系,並有效調節着全社會的應險資源適配,使應險資源配置得以顯著優化。
以巨災保險為例,巨災保險制度突破性進展。保障範圍全國性擴容,2024年3月,將巨災保險責任從單一地震擴展至颱風、洪水、暴雨、泥石流、滑坡等災害,覆蓋多災因綜合風險;運行機制沿用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制度框架,實現統一管理;保障水平顯著提升,基本保額翻倍,城鎮居民住宅每戶保額從5萬元提至10萬元,農村居民住宅從2萬元提至4萬元,協商保額每戶最高保額可達100萬元。
三是全國性風險結構重組與全球風險共同體構建,以全形態全形式的保險,服務全社會。
首先,以全形式、全形態保險,實現全國性、全産業、全領域、全災種的各層級風險結構重組,護航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
通過各類險種實現全國性的各個級次的風險結構重組,全産業、全領域、全災種風險覆蓋,全形態與各層次保險,覆蓋着全部工業門類41個工業大類(包括7大類採礦業、31大類製造業、3大類公用事業)、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農林牧副漁,服務貿易,以及全國人民的衣食住行、養老、健康和學習、生活等全領域的風險保障;從産業鏈自主性,傳統産業(鋼鐵、紡織)、新興産業(新能源、生物醫藥)、未來産業(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的協同發展,到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政策鏈高效協同,從上游的資源和原材料的採掘,到中游的原材料進行再加工,再到深加工的下游製造業和離終端消費更接近的下游消費品;通過強制性保險、政策性保險、優惠補貼型保險和純市場自願性保險等全部形式的保險,以及商業股份制保險、相互保險、專屬保險(自保)等全形態的保險,通過在全國範圍的風險結構重組,強力發揮着保險的風險治理、價值創造與資源配置職能,支撐着我國工業、農業、服務業的運行和發展,為大國經濟、國計民生保駕護航。
其次,強化我國再保險市場發展,有力推動全球風險共同體構建。
我國再保險行業的發展及其對全球風險共同體構建的貢獻,體現了中國保險業對全球治理體系的深度融入。通過制度與市場建設、機構發展與業務增長、創新與技術驅動,造就了一個開放的大型再保險市場。2024年中國市場匯聚再保險保費2595億元,排在全球第七位。中國再保險行業通過市場基建完善(上海中心)、國家戰略護航(一帶一路共同體)、創新工具落地(巨災債券),不僅支撐了國內重大工程與海外利益的風險管理,更以技術輸出(區塊鏈&&、巨災模型)和規則協同深度參與全球風險治理,逐步突破跨境監管與定價權瓶頸,為構建“全球風險共同體”提供中國方案。
四是服務實體經濟、科技創新。
中國保險業利用長期、穩定的保險資金提供資本支持,並通過專業的風險管理能力降低不確定性,在服務實體經濟和推動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
一方面發揮長期資本優勢,穿越周期提供“源頭活水”。保險業積極將龐大的可投資資金精準投向國家戰略和經濟發展亟需的領域。截至2024年末,保險資金運用餘額為33.26萬億元人民幣。這鉅額資金成為支持國家重大項目、基礎設施建設、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關鍵長期資本來源。
另一方面,鉅資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發展根基。保險資金大規模、持續性地投向交通(如高鐵、高速公路、港口、機場)、能源(如大型電站、電網、油氣管道)、水利(如南水北調、大型水庫)等國民經濟命脈領域。同時,保險資金為國家重大戰略項目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持。累計投向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領域的巨量保險資金,成為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除銀行信貸外最重要的長期資金來源之一,有效緩解了項目資本金壓力,加速了項目落地。
此外,保險業為科技創新賦能,護航“國之重器”。“十四五“期間,首&(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和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已實現廣泛覆蓋,成為國家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金融政策工具;顯著降低了創新産品的應用門檻和市場風險,增強了用戶信心,加速了國産重大技術裝備(如高端機床、大型工程機械、先進醫療設備、半導體設備等)和新材料的市場化和産業化進程,有力支持了科技自立自強。
綜上所述,中國保險業正從傳統的風險補償者,積極轉型為實體經濟的長期資本提供者和科技創新的風險化解者與賦能者。通過巨量長期資本投入,持續輸血基建和戰略項目;創新風險管理工具,首&套保險、首批次保險等機制破解創新應用難題;服務綠色轉型,新能源車險、環責險、碳保險創新等多措並舉,並通過風險管理促進有序減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