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答卷:資本市場這五年 | 金融資源配置向“實”發力 築牢經濟發展的資金“壓艙石”-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9 10:24:19
來源:上海證券報

“十四五”答卷:資本市場這五年 | 金融資源配置向“實”發力 築牢經濟發展的資金“壓艙石”

字體:

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普惠小微貸款、綠色貸款年均增速超20%;銀行業保險業通過信貸、債券、股權等多種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新增資金170萬億元……“十四五”時期,金融系統一方面築牢“壓艙石”,強化對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另一方面當好“助推器”,力促産業結構轉型升級。

增量、擴面、降價 實體企業融資“獲得感”提升

“2021年,銀行給我們的貸款利率還都在4%以上,貸款額度也比較緊張。這幾年,尤其是今年,明顯感覺支持力度更大:貸款利率降到3%以下,額度也寬裕多了。”福建一家外貿企業負責人對上海證券報記者&&,今年新申請的一筆貸款,幫助其穩穩接住了千萬元級訂單的資金周轉需求。

近年來,我國實體企業面臨着內外部挑戰,在經營中處處要算好“成本賬”。降低融資成本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抓手。據上述企業負責人介紹,連一些利率偏高的早期存量貸款,企業也在逐步用新的低息貸款置換,以期進一步降低企業資金成本。還有一些中小製造業企業向記者反映,過去貸款利率最高時超6%,現在的利率僅為過去的一半。

這是近年來我國金融系統護航實體企業經營的縮影。“十四五”期間,我國貸款增量、擴面、降價,債券融資、股權融資等直接融資的作用日益凸顯,實體企業的融資獲得感明顯提高——信貸、社融等金融總量穩步增長,始終快於名義GDP增速;企業和居民部門的綜合融資成本持續下行;“首貸戶”持續增長,表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觸角”不斷延伸、下沉。

一組數據能直觀透視這些變化:

——價格上,2020年12月,新發放普惠小微貸款利率為5.08%;2025年6月,新發放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為3.48%。

——總量上,2020年末,人民幣貸款餘額、社會融資規模分別為172.75萬億元、284.83萬億元;2025年8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分別為269.1萬億元和433.66萬億元。

“5年來,銀行業、保險業通過信貸、債券、股權等多種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新增資金170萬億元。”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雲澤日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

數據變化的背後,是一系列金融政策力挺:2020年以來,央行累計降準12次;累計下調政策利率9次,帶動1年期和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分別下降115個和130個基點。

“‘十四五’期間,金融體系在穩定宏觀經濟與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龐溟對記者&&,貨幣政策多次降準降息,釋放長期資金、降低融資成本,有效緩解了外部衝擊和不確定性帶來的壓力。

強化重點領域支持 做好“五篇大文章”書寫金融新答卷

天上衛星,地上小麥,科技與農業在杭州余杭的鄉村發生了奇妙碰撞。山行(浙江)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在全省耕種了12000畝土地。如何將企業擁有的農産資源,轉化為對企業“真金白銀”的信貸支持?

“通過衛星遙感應用系統農業種植2.0監測方案,我們為企業發放了1000萬元普惠小微流動性貸款。”興業銀行有關負責人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該行將政府數據、行業信息與遙感影像融合,提升了農作物資産評估與風險預警效率,助力解決傳統農企“融資難”“融資貴”問題。2021年末至2025年6月末,興業銀行普惠金融項下貸款增幅達95.81%。

“十四五”期間,着眼於經濟轉型升級,我國金融服務質效提升,信貸結構持續優化,信貸投放的主要驅動因素由重資産行業向高質量發展領域升級提檔。

一組數據可以管窺金融結構優化的“成色”:2025年上半年,金融“五篇大文章”領域貸款佔比約70%;2020年末至2025年一季度末,信貸資金更多投向了實體企業,企業貸款佔比由63%升至68%;製造業、消費行業、科技創新等領域得到了更多資金支持,在全部中長期貸款中,製造業佔比由5.1%升至9.3%,消費類行業佔比由9.6%升至11.2%。

近年來,金融系統持續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相關領域貸款快速增長。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十四五”時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普惠小微貸款、綠色貸款年均增速超過20%。

政策對金融資源優化配置發揮了牽引作用。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2025年3月,《關於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印發,各領域發展目標與保障機制進一步細化;4月,央行等多部門建立金融“五篇大文章”全國統一的統計標準……

其中,在科技金融領域:我國健全科技金融政策框架,運用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銀行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信貸支持;創新推出債券市場“科技板”,拓寬科技創新的多元融資渠道;推進金融資産投資公司股權投資、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等“四項試點”,促進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五篇大文章,不僅回應了經濟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也體現了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方向。”龐溟&&,例如:科技金融的加大投入,使創新型企業在早期和成長期獲得了更多元的融資渠道;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分別對應人口老齡化與數字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拓展了金融服務的廣度與深度。

更好助力經濟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

關於下一階段的貨幣金融政策,金融管理部門近期透露,將根據宏觀經濟運行情況和形勢變化,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證流動性充裕,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支持提振消費、擴大有效投資,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展望“十五五”,業內專家認為,金融體系仍需在“穩”與“進”之間尋求平衡。通過深化改革、優化結構、強化監管與擴大開放並舉,更好地助力經濟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着眼於持續培育新質生産力,助力經濟轉型升級,預計金融管理部門將會更大力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將是重中之重。其中,更好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是主要抓手。

“應推動金融與産業政策協同。”龐溟認為,金融資源配置應與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先進製造業和綠色低碳産業緊密結合,形成“資金流”與“産業鏈”的良性互動。同時,深化金融開放與國際合作,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跨境支付體系建設等方面工作,為企業“走出去”和外資“引進來”提供更便利的金融環境。

【糾錯】 【責任編輯:柴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