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以下簡稱交易商協會)和中國證券業協會(以下簡稱中證協)就2025年第二季度債券市場15家信用評級機構的業務開展情況、從業人員情況和自律管理動態進行了總結。數據顯示,二季度,債券評級及主體評級承攬量環比上漲,行業頭部效應凸顯,前三大機構業務佔比近七成。
二季度承攬量環比上漲
截至2025年6月30日,存續的公司信用類債券和金融債券發行主體共計6150家。其中,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公司債(含企業債)、金融債發行人分別為3067家、4743家和499家。從主體級別分佈看,AA級發行人佔比分別為24.94%、36.2%和9.22%;AA+級及以上發行人佔比分別為71.44%、48.96%和66.33%;無主體評級佔比分別為1.37%、3.1%和0%。存續的地方政府債券共12723隻,AAA級佔比95.92%;存續的資産支持證券共9996隻,AA級及以上佔比55.57%。
總體來看,今年二季度,債券評級及主體評級承攬量環比上漲。據統計,二季度15家評級機構共承攬債券産品3201隻,環比上漲22.69%;共承攬主體評級3905家,環比上升77.50%。從業務集中度看,排名前三評級機構的業務量佔比分別為30.66%、26.29%及12.20%,合計佔全市場近七成。
與此同時,二季度發行人評級被調整家數同比有所增加。數據顯示,二季度,評級機構共對85家發行人進行了87次評級調整,同比增長6.10%,另有12家發行人被列入信用評級觀察名單,1家發行人被調出信用評級觀察名單。正面調整37家,其中級別上調34家,展望上調3家。
負面調整48家,其中級別下調45家,展望下調3家。分機構看,中證鵬元、聯合資信下調家數較多,分別有12家和11家;東方金誠和中誠信國際分別下調9家和7家;大公國際、上海新世紀和遠東資信分別下調3家、2家和1家。
此外,在二季度更換評級機構後,發行人級別上調率環比有所上升。數據顯示,二季度共有158家發行人變更評級機構,環比增加44家,同比增加37家。其中14家發行人的新承做評級機構所給級別高於原級別,環比增加6家;上調率8.86%,環比增加1.84個百分點。標普(中國)、安融評級分別上調4家,分別佔其承做更換評級機構發行人家數的80%和13.33%;普策信評、中北聯信評分別上調2家,佔新承接發行人的50%、100%;大普信評和惠譽博華分別上調1家,佔新承接發行人的33.33%和100%。
5年以上從業經驗分析師佔比上升
從評級行業從業人員情況來看,在總體人數減少的同時,5年以上資深分析師的人數佔比卻有所提升。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15家評級機構共有分析師1619人,同比減少86人,環比減少14人。從業經驗在3年及以上的分析師佔比為79.56%,同比提高9.18個百分點,環比提高3.32個百分點;5年以上從業經驗分析師佔比51.95%,同比提高2.98個百分點,環比提高2.41個百分點。
業務方面,2025年二季度,3年及以上從業經驗分析師人均業務量為4.57個。其中,中證鵬元人均業務量最多,為6.66個;其次是大公國際、聯合資信和東方金誠,分別為5.69個、5.57個和5.07個。
對於2025年重點工作,中證協資信評級專業委員會成員單位提出了評級區分度與評級符號序列研究、評級機構國際化發展研究和科創債、高收益債評級方法研究等評級行業相關重點問題研究建議,形成了《中國證券業協會資信評級專業委員會2025年重點工作及分工》,充分發揮委員會&&功能,加強重點問題研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交易商協會和中證協&&,下一步,將繼續在監管部門的指導下,協同加強評級行業自律管理。信用評級機構應當完善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機制,不斷優化評級技術體系,依法合規開展信用評級業務,切實提升評級質量和投資者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