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觀察丨營連有了“戰法研究工作室”之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22 17:27:44
來源:解放軍報

軍營觀察丨營連有了“戰法研究工作室”之後

字體:

  深夜,月移影動。在第83集團軍某旅駐訓點,結束與院校教授遠程溝通後,某營“戰法研究工作室”成員朱明頓時覺得心頭的“疙瘩”解開了。

  他和戰友快步走回板房。白板上,寫着這個階段的訓練數據。大家立即着手修改此前的方案。

  這種場景,朱明和他的戰友已習以為常。

  4年前,同樣是在板房內,該營“戰法研究工作室”研究的第一套戰法問世。

  當時,某新型裝備的試訓任務交給該營,內容涵蓋新裝備組訓教學、戰法創新等多個方面。作為該營“戰法研究工作室”的一員,朱明被抽選參與其中。

  那段時間,朱明與“戰法研究工作室”其他成員一起攻關。結合新裝備的性能參數和訓練效果,他們提出理論上行之有效的戰法訓法,結合訓練進行檢驗,並據此進一步完善。

  對上百組數據進行分析、對方案數十次修改調整……2個月後,基於新裝備的戰法訓法“新鮮出爐”,並在示範演示時得到各級認可。“這次任務高標準完成,有‘戰法研究工作室’一份功勞。”領導的肯定,讓成就感、自豪感瞬間涌上每名成員的心頭。

  不久後,模塊化作戰、小編組多點位作戰受到重視,給保障工作提出了新課題、帶來了新挑戰。

  感受到作戰方式變化帶來的強烈“推背感”,朱明和“戰法研究工作室”成員開始了新的探索。

  那段時間,朱明和其他成員直接把工作室搬到訓練場,一邊根據保障需求提出構想,一邊通過訓練進行驗證。遇到堵點時,他們通過碰頭商量集思廣益,或者找機會向院校專家電話請教。就這樣,戰法逐步成形。

  在後來的一次重大演訓活動中,通過運用新戰法,渡河保障分隊快速完成了任務。

  走下演訓場,指揮員對“戰法研究工作室”的成員豎起了大拇指:“這次勝利,有你們一份功勞。”

  “有你們一份功勞。”朱明説,“這句話,如今已成為‘戰法研究工作室’成員最喜歡和最想聽到的一句話。能為勝戰貢獻力量,大家覺得所有堅持與付出都很值得。”

  如今,隨着更多新裝備的列裝,朱明和其他成員有了更多要加緊幹的事。

  “累是必然的,但一想到這些付出能催生出更多新戰法,讓新裝備快速生成部隊戰鬥力,大家精神百倍。”朱明説。

  營連有了“戰法研究工作室”之後

  ■龔 偉 仇友才 李子博

第83集團軍某旅在陌生地域展開渡河保障演練。楊小偉攝

  一次戰法革新,催生了營連“戰法研究工作室”——

  “眾人拾柴”讓“智慧爐火”越燒越旺

  深夜,第83集團軍某旅營區內仍有不少房間的燈亮着。

  該旅作訓科余科長介紹道:“這些亮燈的地方,大都是營連‘戰法研究工作室’,裏面忙着的是各單位的骨幹。”

  據了解,在該旅,這類“戰法研究工作室”共有10余個。該旅根據不同專業需求,在一些營連分別成立了不同的“戰法研究工作室”。

  成立工作室的起因,要從一次基層官兵自主創新戰法説起。

  幾年前,特種爆破班班長周紅濤和戰友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一次爆破作業。任務雖然完成了,但周紅濤驚出了一身汗:如果建築物更多或者結構更加複雜,爆破“超時”將不可避免。

  訓練結束後,周紅濤將所思所想提了出來,但大家一時沒有好的對策。

  很快,周紅濤擔心的情況出現在一次對抗演練中。面對結構複雜的建築物,特種爆破班傾盡全力,用時還是超過規定時限,影響了後續部隊完成任務的質量。

  “這個問題必須盡快解決。”周紅濤帶領班組成員展開探索,試圖對戰法進行革新。

  在一次參觀見學中,地方專業救援力量採用的“定向傾倒”爆破方式讓周紅濤眼前一亮。他悉心學習相關原理和經驗,結合引入的新裝備,完成了戰法革新。

  新戰法帶來新變化。與原來的爆破用時相比,新戰法不僅將爆破用時縮短近30%,炸藥用量減少了1/3,所需人員數量也明顯減少。

  周紅濤等人自主革新戰法這件事,很快傳到該旅領導耳中。“既然官兵們有熱情,這事又大有益處,那就給大家搭&子。”

  一番調研後,該旅黨委決定在基層開設“戰法研究工作室”。同時,該旅規定,營連“戰法研究工作室”不設人數上限,熱心研戰、為戰的官兵都可報名加入。

  各營連的“戰法研究工作室”成立後,很快帶來新變化。一些訓練時遇到的難點問題,很快在“戰法研究工作室”找到了解決方案;一線官兵的“金點子”,不斷被吸納到戰法創新中;對不同的作戰任務,營連“戰法研究工作室”也開始結合模塊化、編組化作戰特點,嘗試適時調整戰法……

  “眾人拾柴”讓“智慧爐火”越燒越旺。在兩年前的一次對抗演練中,部隊機動途中遇到“染毒地帶”,防化分隊運用“戰法研究工作室”探索的新戰法進行偵毒,很快摸清情況並及時上報,為指揮所調整方案提供了參考。

該旅官兵探討無人化裝備應用新戰法。楊小偉攝

  工作室成為一片磁場,吸引着更多官兵變為參與者——

  進入這個“戰力加速器”,成為一把柴、一團火

  一天傍晚,剛剛結束訓練的一級上士尹東和中士王國旭,一路小跑來到“道橋戰法研究工作室”,開始利用模擬沙盤對新想法進行推演。

  “每天都想著在這方面更進一步。”尹東很感慨,“如果前推兩年,我很難想到,有一天自己會參加‘戰法研究工作室’,進入這個‘戰力加速器’,成為一把柴、一團火。”

  他倆思維的轉變,源於被抽調和參加了一次戰法研究。

  當時的尹東和王國旭,一個是有着十幾年豐富操作經驗的“技術大拿”,一個是掌握電路、液壓等知識的“行家”。他倆的專業技術可謂呱呱叫。但那次,他倆接到的任務,是參加某方面的戰法研究。

  第一次參加討論的場景,讓尹東和王國旭至今記憶猶新。“依託現有橋梁裝備,可以在高速兩側構建輔路,實現‘破欄下坡’……”工作室內,聽着“道橋戰法研究工作室”成員江聖博的講解,兩人的眼睛越睜越大:“沒想到,裝備還能這麼用!”

  次日,大家便開始利用模擬場地,驗證昨天的“構想”……尹東上手操作裝備,王國旭緊密關注並記錄着裝備各項數值的變化。兩人結合經驗,對戰法提出修改意見,之後再次轉入驗證過程。

  不久後,在某訓練場,新戰法亮相並取得成功。此後,尹東和王國旭下定決心,加入“戰法研究工作室”。

  翻開“戰法研究工作室”戰法彙編,除了尹東和王國旭,還有其他官兵的名字頻繁出現。“雖然官兵有時摸索出的只是戰法細節上的小改進,但照樣能真真切切地提升戰鬥力,這也讓越來越多的官兵有了信心。”一位營長説。

  這裡就像一片磁場,吸引着更多官兵變為參與者,營連“戰法研究工作室”研究的針對性也越來越強。

  3年前,某營的“偽裝戰法研究工作室”,迎來了一批新成員——無人機操作手。前些年,這些無人機操作手通過操控各種無人偵察機,沒少讓偽裝分隊吃苦頭。

  加入“偽裝戰法研究工作室”後,這些無人機操作手也有了新身份——戰法“質檢員”。該工作室推出的新戰法,先要經過他們檢驗。他們既以對手的身份,操作各類無人偵察機找破綻,還要根據找到的破綻,與其他成員一起琢磨,對戰法進行完善。有時,一個細節要改上幾遍,才能過關。

  “換個角度,會有不一樣的視野。”“偽裝戰法研究工作室”負責人賈珂説。

  去年底,參加一次演練時,偽裝分隊對指揮所等重要目標進行偽裝,成功躲避了“敵”各種偵察,得到上級肯定。

  今年,“偽裝戰法研究工作室”成員又增加了兩人。這兩個新成員,都擁有材料學、光學等專業知識,有望推動戰法進一步優化。

  從單一到多重,同一主題戰法已完成3次迭代——

  找準地方深挖井,是一種管用的方法論

  自“防護戰法研究工作室”成立起,“防什麼、怎麼防”這6個字便刻進成員賈炳輝的心裏。

  隨着時間的推移,在該工作室,賈炳輝的稱謂已從“小賈”變成了“老賈”,開始帶“徒弟”。但直到現在,他還在和同主題戰法“打交道”。

  戰法的名稱沒有改變,但內容已今非昔比。談到這一戰法,賈炳輝伸出3根手指:“從之前的單一防護到現在的多重防護,這一戰法已經完成3次迭代。”

  起初,“徒弟們”有點不理解:為什麼要把時間一直花在同一戰法上?特別是看到其他工作室時不時有新成果,而“防護戰法研究工作室”還在“原題踏步”時,“徒弟們”的急躁情緒流露了出來。

  賈炳輝注意到這一點。他告訴大家:“戰法存在的意義在於能打贏。尤其是防護專業,敵人的‘矛’怎麼發展,我們的‘盾’就要怎麼變硬。之所以我們一直圍繞同一戰法不斷挖潛,是因為現在我們走在正確的路上。”

  為了讓“徒弟們”安下心來,賈炳輝也根據需求,單列了一些新項目讓大家探索。同時,他們對這一戰法的完善一直在繼續。這一完善就是4年。

  在隨後的一次演訓活動中,該工作室研究的這一戰法得到應用。“那一刻,我覺得所有的積澱與付出都很值。找準地方深挖井,是一種管用的方法論。”當時的場景,讓賈炳輝很感慨。

  他的“徒弟們”也醒悟過來:“老賈交給大家的新項目,既是單個領域的創新,也是這一戰法的有機組成部分。”

  對此,賈炳輝有自己的觀點:“戰法研究,有時像是在面對一份完全沒有見過的新考卷,但很多時候,我們面對的是一份有幾分熟悉卻沒有標準答案的考卷。只有根據題目的變化創新作答,才能交出合格答卷。”

  對賈炳輝的這個觀點,“爆破戰法研究工作室”成員李紹強感同身受。

  “我剛進工作室的時候,只有幾套傳統爆破戰法。現在單是無人機、履帶機器人排爆,就有10余種戰法。”説到工作室的研究成果,李紹強露出了笑容。

  “以前參加演訓演練,大家在總結經驗方面下的功夫較多,現在我們也強調發現差距和帶着問題回來。”李紹強説,“以無人機搜排爆為例,演練中大家發現,無人機排爆速度很快,但在‘搜’的方面還欠火候。隨後,我們調整方案,經過多次驗證,拿出了新戰法。”

  “這條路本來就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有的只是大家助推部隊戰鬥力提升的信心決心和不輟探索。”李紹強所在工作室不僅優化了戰法,“劍法”也日益多樣。

  “近日,友鄰單位又有新裝備列裝,協同方式會發生改變。”李紹強説,“變化就是號令,我們又要開始新的探索了。”

  對口匹配的“智囊團”助推工作室再上新&階——

  既要學會借力外腦,更要懂得強化內功

  “專家教授只用了半小時,就把困擾我們多時的難題解決了。”遠程“難題會診”結束後,“偽裝戰法研究工作室”的成員李翔欣喜不已。

  上一次對抗訓練中,“敵”方運用新裝備讓李翔他們得意的“戰法”失靈,這讓“偽裝戰法研究工作室”的成員頓時感到了壓力。

  改進戰法涉及對新裝備的更深了解,這一點,僅靠“偽裝戰法研究工作室”成員自身難以做到。他們決定與挂鉤幫建的“智囊團”&&,通過“會診”解決難題。於是,出現了前面一幕。

  根據專家教授的意見建議,改進後的戰法很快推出,偽裝分隊用此戰法在隨後的對抗訓練中打了一場“翻身仗”。

  “如今的‘智囊團’,更像是營連的編外機構。”李翔感慨地説。

  以前的“智囊團”,各營連求援借智並不容易。通常是由旅裏牽線搭橋,定期統一收集問題,並與院校取得&&,安排答疑解難。這種做法,既費時費力,專家對問題的解答也較為籠統,各個工作室普遍感到“不解渴”。

  於是,該旅及時對發揮“智囊團”作用進行了優化,讓“智囊團”直接與各營連挂鉤。如今,每個“智囊團”都是根據各工作室的研究內容對口匹配,“智囊團”裏的專家教授、科研機構都與各工作室研究方向專業對口。

  “現在工作室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能立即與各自的‘智囊團’&&。”李翔説。

  近年來,隨着多軍種聯教聯訓的推開,該旅各工作室“智囊團”的規模也相應擴大,海軍、空軍等其他軍兵種專家應邀加入其中。該旅的“爆破戰法研究工作室”通過與海軍院校、訓練基地建立&&,定期組織工作室成員前去培訓,進一步優化了水下爆破戰法。

  “所有工作都旨在確保戰法研究始終聚焦戰鬥力提升。”該旅一名領導説,“在很多時候,選準方向甚至比找到某種有效方法更重要。”

  正是基於這種理念,該旅對各工作室提出明確要求——不僅要發揮“智囊團”答疑解惑的作用,更要主動向專家“拜師學藝”。對此,該旅領導的解釋是:“我們既要學會借力‘外腦’,更要懂得強化內功。只有平時善於借力練強本領,戰時才能立足自身迅速攻堅克難。”

  銳視點

  積極研戰方能勝戰

  ■王 星

  戰法,用在戰時,謀在平時。研究戰法是勝戰的前提,積極研戰是制勝的關鍵。只有在戰法研究上下真功夫、實功夫,才能在未來戰場上掌握更大的主動權。

  始終立起實戰導向。戰場打不贏,一切等於零。戰法研究應當立足部隊建設實際,始終堅持戰鬥力標準,緊盯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把研究“準星”對準實戰靶心,着力解決作戰中的難點、堵點問題,為打勝仗奠定基礎。

  充分調動廣大官兵積極性主動性。基層官兵是部隊的主體,也是部隊戰鬥力生成的源頭。只有充分調動廣大官兵積極性主動性,才能讓大家把更多精力投入對訓練難點、堵點問題的解決上,更好地把創新智慧轉化為現實戰鬥力。在實戰化訓練深入推進、新裝備不斷列裝的背景下,只有廣大官兵積極投身戰法研究,才能形成群眾性研戰生動局面,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

  健全完善引導機制。積極研戰,尤其是動員更多官兵投身其中,離不開各級的積極引導。這其中,健全完善引導機制尤為重要。具體來説,一是各級要及時搭&,為官兵創造檢驗研究成果的機會;二是要發揮好榮譽的激勵作用,不斷濃厚研戰光榮氛圍,吸引更多官兵投身其中;三是要建立容錯機制,鼓勵大家大膽嘗試、不怕失敗,讓積極研戰蔚然成風。

    【糾錯】 【責任編輯: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