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丨點“綠”成金謀發展 生態富民繪藍圖-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22 12:24:28
來源:新華網

新華視點丨點“綠”成金謀發展 生態富民繪藍圖

字體:

  提起庫布其沙漠,很多人腦海中的印象還是“風吹沙跑無人無路”的荒蕪。但時至今日,當我們再次俯瞰這片土地,曾經的不毛之地已蛻變為孕育希望的“藍海”。

  今年6月底,中節能太陽能達拉特旗50萬千瓦防沙治沙光伏一體化項目在這裡並網,“藍海”帶來了“綠電”。讓“藍海”發出“綠電”,這種項目模式的成功並非偶然。它的背後是達拉特旗《光伏産業“園區化”管理實施方案》的科學指引。

  達拉特旗在近年來不斷打造新能源産業標準,讓新能源項目修復沙漠生態環境,形成了“光伏+生態修復”的新模式。

  通過採取“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流轉土地、統一基礎配套、統一生態治理、統一運維管理”的光伏治沙新模式,當地構建了集規劃、開發、建設、技術、生態於一體的光伏産業“園區化”管理示範區。

  光伏産業的“園區化”,讓沙漠變成了清潔能源的寶庫,也走出了一條生態治理與産業發展相輔相成的新路徑。在這片曾經的沙海之上,綠色的發展故事正在持續書寫,未來的“藍海”必將更加壯闊。

  江蘇徐州市今年夏糧穩産豐收。在感受豐收喜悅的同時,當地注重科學合理處置農作物秸稈,通過生物質發電等項目消納廢秸稈,變廢為寶。

  近日,在徐州市睢寧縣長青生物質能源有限公司的燃料收儲現場,一捆捆秸稈被粉碎後,與樹枝碎屑等混合在一起投放在傳輸帶上,源源不斷送進焚燒爐。這些廢秸稈焚燒後變成清潔電能,併入電網後輸送到千家萬戶。

  為了讓生物質發電項目高質量並網,當地供電部門充分挖掘電力大數據在生物質能源領域的運用,助力全額消納,並積極搭建發、輸、配、用全産業鏈綠色低碳發展&&。

  收回來的是秸稈,發出去的是綠電。以秸稈為代表的生物質發電不僅有效解決了農業廢棄物回收難題,而且實現了生態和經濟的“雙贏”。

  劉冬梅是河北雄安新區安新縣環境監測站站長,1993年入職至今,她像蘆葦一樣扎根白洋淀,30多年來只做一件事,守護“華北明珠”白洋淀。

  雄安新區設立後,白洋淀全域納入了新區管理。白洋淀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就成為了新區的重點工作。安新縣環境與監測站主要承擔白洋淀水質的加密監測任務。

  按照雄安新區要求,8個國控點及周邊34個點位要加密監測。汛期入淀的六條河流,還有分散各處的農村污水處理站、坑塘,都要進行採樣,單日最多可達200個。無論嚴寒酷暑,劉冬梅和同事們一直衝在一線。

  回到實驗室,水樣排成長龍,劉冬梅和同事們緊盯屏幕、做比對,一天下來,胳膊抬不起來,腰像上了鎖。

  雄安新區設立後,白洋淀迎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淀區水質連續多年穩定保持在Ⅲ類,現在的白洋淀荷紅葦綠,重現“鳥類天堂”盛景。

  一個人的堅守,化作一泓清水;一群人的日夜接力,寫就一座“未來之城”的生態序章。雄安,因水而興,向美而生。

  山西省臨汾市蒲縣現存的名木多為樹齡悠久、形態獨特的珍稀樹種。為了讓這些名木得到有效保護,蒲縣多措並舉,紮實推進保護工作。

  走進蒲縣刁口鄉底家河村,國家一級古樹千年古楊傲然屹立,樹榦雄渾粗壯,綠色的枝幹向天空延伸,訴説着1000多年的光陰故事。同樣,在東嶽廟景區,1300多年“高齡”的唐楸依然枝繁葉茂、華蓋擎天。

  為了保護這些“活化石”,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逐一建立了“身份檔案”,同時,連續三年為這些古樹名木購買了保險,讓古樹名木“老有所依”,切實為後人留下寶貴的綠色遺産與文化記憶。

  統籌:李傑、王健、李佳琳

  編導:劉瑞娟

  記者:達日罕、毛俊、龔璟璐、張哲

  包裝:夏勇

  配音:歐陽安楠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