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1939年冬,延安中央大禮堂,慷慨激昂的歌聲久久回蕩。《八路軍進行曲》第一次公開演出,就受到熱烈歡迎。
此後,伴隨着一支支抗日隊伍奔赴前線,這首歌很快在抗日根據地廣泛流傳,成為八路軍官兵爭相傳唱的“熱歌”。
也就是在那年冬天,日寇所謂的“名將之花”阿部規秀被擊斃於黃土嶺。人民軍隊的威名,又一次傳遍華夏。
“腳踏着祖國的大地,背負着民族的希望”。在神州陸沉的烽火歲月,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鏗鏘有力的歌詞、嘹亮剛勁的曲調,唱出了人民軍隊的使命征途——
從青紗帳到蘆葦蕩,從高山峽谷到平原江河,這支裝備簡陋的隊伍,靠着“小米加步槍”,一次次與強大的敵人血戰搏殺,直到把侵略者趕出中國。
時間成就經典,血火淬煉雄師。後來,這首歌幾經修改,成為人民軍隊的軍歌。今天,熟悉的旋律依然回蕩在耳畔,歌唱着人民軍隊的浴血榮光,也提醒着新時代人民軍隊的使命之重。
每年,從8月1日建軍節到8月15日日本投降日,日曆只翻動14天。然而,歷史的腳步卻格外沉重:從九一八事變到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苦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卻進行了長達14年的艱苦抗戰。
“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泣血的歷史,反復訴説着這個真理。正如習主席所説,“中華民族走出苦難、中國人民實現解放,有賴於一支英雄的人民軍隊;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人民實現更加美好生活,必須加快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局部衝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不斷升級,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
“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當軍歌又一次響起,激昂渾厚的旋律裏,有黃河咆哮的怒吼,有長津湖呼嘯的風聲,有“大好河山、寸土不讓”的誓言,更有新時代強軍路上的鏗鏘足音。
今年7月7日上午,海軍山東艦航母編隊圓滿結束為期5天的訪問活動,緩緩駛離香港。
中華民族對於“七七”的家國記憶,是80多年前盧溝橋畔的隆隆炮聲。香港,也在那場戰爭中經歷了殖民者之間的“換手”。
如今,英雄的人民軍隊為“七七”抹去恥辱,為它增添了一抹溫暖的記憶——
山東艦到訪香港時,官兵在甲板上整齊列隊,排出“國安家好”4個大字;離開時,香港市民自發爬上山頂,立起“軍強民樂”4個大字。
無聲的對話,穿越維多利亞港清晨的薄霧,穿越厚重的歷史煙雲,道出一個古老民族積蓄多年的心聲——
“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
二
山東青島,萊陽路8號。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海上展區,靜泊着中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
1974年8月1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這艘核潛艇命名為“長征一號”,並正式編入人民海軍戰鬥序列。
長征,人民軍隊創造的戰史傳奇。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在和長征親歷者們接觸後説,長征“是當今時代無與倫比的一次史詩般的遠征”。
在這些人身上,斯諾坦言感受到了“人類不可戰勝的力量”。正是這支跨越了茫茫雪山草地的英雄之師,如燎原的星火般,點燃了抗日敵後根據地的熊熊烈焰,讓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歷史從不暗淡,精神永不褪色。在紅軍長征出發40年後,一艘艇被命名為“長征”,一支軍隊依然在“長征”。
2013年,服役近40年的“長征一號”核潛艇光榮退役。目送着這位“老兵”的背影遠去,更多新生力量加入這支隊伍——
這一年5月,海軍首支艦載航空兵部隊正式組建,人民海軍戰鬥序列增添一支新型主戰力量。
這一年年底,遼寧艦赴南海海域進行科研試驗和訓練,這是遼寧艦入列後,首次組織跨海區長時間航行訓練。
今年盛夏,遼寧艦、山東艦兩支航母編隊,又一次在西太平洋的驚濤駭浪中“會師”。
98載光陰過去,人民軍隊闖過一個個“婁山關”“臘子口”,在新時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奔向建軍百年,昂首奮進在先輩們未曾到達的遼闊新域。
回首漫漫征途,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在泥濘中跋涉,在荊棘中穿行,用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苦奮鬥、頑強奮鬥、不懈奮鬥,寫就了“萬水千山只等閒”的萬丈豪情。
展望建軍百年,我們離夢想的山峰越來越近,但前行的道路上依然是“一山放過一山攔”。飛逝的時間,攻堅的使命,催促着我們只爭朝夕、加速奔跑。
兩年彈指一揮間。遙想當年,“山重水復疑無路”的紅軍從蘇區星夜出發,在兩年間走過各自的長征路,迎來了勝利的大會師。如今,又一個兩年的時刻表、又一條攻堅路擺在我們面前。
這是翻山越嶺的新長征,也是闖關奪隘的攻堅戰。習主席深刻指出:“長征是人民軍隊的光榮,光榮的人民軍隊必須永遠繼承紅軍長征的偉大精神和優良作風。”今天,我們依然需要拿出飛奪瀘定橋的果敢,保持強渡大渡河的勇毅,發揚征服雪山草地的無畏,勇往直前,把困難踩在腳下,把勝利收入囊中。
40年前,作家索爾茲伯裏在美國出版《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書中寫道:“本世紀沒有什麼事件比長征更令人神往和更為深遠地影響世界的前途了。”
或許,對我們這一代軍人來説,也沒有什麼比在新長征中越過一道道山巒、抵達夢想的山巔更令人神往了。
三
1947年的“八一”,毛澤東同志在陜北的轉戰中度過。
這一天,他率領中共中央機關離開居住了數十天的小河村,避開國民黨胡宗南大軍的追擊。
幾天前,就在小河村的一處茅草涼棚下,毛澤東同志和他的戰友們確定了人民軍隊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重大抉擇。
那一年,人民軍隊剛滿20歲,在經歷千難萬險的漫長跋涉後,終於攻守易形!
今天,置身這座靠四根粗木頭撐起的簡易涼棚下,多少人心生感慨——
沒有彩旗飄飄,甚至沒有一條會議橫幅,如此重大的戰略決策,竟然在如此樸素的環境中醞釀形成!
歷史的一瞬,定格了這支隊伍的樣子:這是一支沒有繁文縟節、不講排場面子的隊伍,更是一支心無慾望羈絆、一路輕裝簡行的隊伍。
轉戰陜北,毛澤東同志留下一張珍貴的黑白照片:照片上,他衣着簡樸、行色匆匆;同行的戰士,除了武器,大多只帶了簡單的乾糧袋。黨的領導人除了幾件舊衣物和書籍,幾乎沒有個人私産。
這樣一支身無“包袱”、心未蒙塵的隊伍,千溝萬壑擋不住,千軍萬馬追不上。
一支不可戰勝的軍隊,必然是一支純粹乾淨的隊伍。“作風優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隊,作風松散可以搞垮常勝之師。”這是習主席的諄諄告誡。回望“八一”,凝視“八一”,強軍征程上的一道道年輪,印刻着這支軍隊純潔光榮的好樣子。
南昌起義後不久,賀龍同志隨部隊南下前,將隨身較為奢侈的生活用品全部送人,以示與舊軍閥生活一刀兩斷。他在黨員登記表的“動産、不動産、現金各多少”一欄填寫:什麼都沒有了。6個字詮釋了一名戰將的坦蕩與忠誠。
正是這樣一大批有着崇高理想、遠大追求和熾熱初心的人,讓這支隊伍真正擺脫了一己之私的利益羈絆,跳出了“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歷史困境,成為億萬百姓真心擁護支持的人民軍隊。
正如一位歷史學者所講的那樣:國民黨將領每到一地駐防,首先想到的是把生意做到防區,撤退時優先轉移的是自己的生意和黃金。卡車上裝了太多不義之財,自然跑不過人民子弟兵的“鐵腳板”。
今天,奮進在攻堅建軍百年的新征程上,人民軍隊面對各種利益誘惑和作風考驗,能不能始終保持靈魂上的乾乾淨淨、輕裝簡行,決定着這支軍隊能行多快、走多遠。
從在古田召開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到在延安召開的中央軍委政治工作會議,新時代政治建軍一刻不停,政治整訓持續深化,人民軍隊更加自覺嚴格地整頓思想、整頓用人、整頓組織、整頓作風、整頓紀律。大浪淘沙,沖走的是泥沙積垢,留下的必然是澄澈碧波。
此刻,如果眺望那奔向百年的時光之河,一定會看到千帆競渡、百舸爭流的萬千氣象。那是對勝利的執着追求,那是對未來的篤定奔赴——
潮頭登高再擊槳,無邊勝景在前頭!(錢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