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2/ 15 14:56:42
來源:環球時報

“戰爭之神”又回來了!原先不受重視的火炮如何影響俄烏衝突進程

字體:

    在俄烏衝突爆發初期,炮兵是交戰雙方武器裝備差距相對較小的領域。俄羅斯和烏克蘭在建軍思路上都沿襲了蘇聯的大炮兵主義,火炮型號也大同小異。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的《全球軍力平衡》報告稱,俄軍現役各種大口徑火炮和火箭炮總數近6000門,包括性能相對先進的152毫米口徑2S5“風信子”和2S19“姆斯塔-S”系列自行榴彈炮,以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研製的122毫米2S1“康乃馨”、152毫米2S3“金合歡”與203毫米2S7M“芍藥”自行榴彈炮,152毫米2A65“姆斯塔-B”牽引式榴彈炮和122毫米的D-30等老式火炮。

    俄軍2S19“姆斯塔-S”自行榴彈炮

    烏克蘭火炮的照片頻繁登上西方媒體。

    烏軍在戰前擁有約2800門各式火炮,主要型號與俄軍基本相同,包括2S1、2S3、2S5、2S7和2S19自行榴彈炮,以及152毫米的D-20、2A36、2A65和122毫米的D-30牽引式火炮。

    去年3月底,俄軍在“大縱深穿插”的俄烏衝突第一階段遇挫後,俄烏雙方在烏克蘭東部地區展開殘酷的陣地戰。儘管雙方炮兵的紙面數量差距甚大,但由於俄軍伴隨裝甲突擊力量進攻的自行榴彈炮在第一階段行動中損失慘重,再加上俄軍不可能將所有火炮都派往俄烏戰場,因此傾盡全力的烏克蘭炮兵一度在戰場上與俄軍同行打得有來有往。特別是經過信息化改造的烏軍炮兵可在戰場上使用平板電腦獲得無人機等偵察&&提供的目標數據,在反應速度上略佔優勢。例如俄軍動用號稱“拆樓神器”的240毫米“鬱金香”自行迫擊炮。這是世界現役最大口徑的迫擊炮,炮彈威力堪比航空炸彈,對烏軍工事和橋梁的破壞非常大。但烏軍不久後利用無人機引導炮兵射擊的方式,摧毀了一門“鬱金香”迫擊炮。

    五角大樓高級官員在去年5月形容説,頓巴斯地區的戰鬥是“真正的炮戰”。俄烏雙方的炮兵都損失慘重,在頓巴斯前線的俄軍炮兵部隊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牽引式火炮,使其機動和反應能力迅速下降。烏軍情況更糟糕,大量被摧毀的火炮得不到補充。在伊久姆附近,跟隨烏軍炮兵的美國記者描述説,烏軍正在使用數十年前的D-20榴彈炮向俄軍目標射擊,“忙碌的烏軍炮手最年輕的也已經快50歲了”。美國《商業內幕》網站稱,大多數烏克蘭火炮都至少有30年的歷史,而且射程相對較近,甚至不得不從博物館裏搬出二戰時代的火炮湊數。

    迫於炮戰面臨的嚴峻形勢,烏克蘭緊急向西方要求援助火炮。從去年5月中旬開始,烏軍陸續接收美國和歐洲提供的火炮。美國援助的M777式155毫米牽引式榴彈炮數量最多,到11月已經交付了超過110門。但M777的射程偏近,在對抗俄軍同口徑火炮時相當吃虧。開始時美國為防止泄密,還拆掉了該炮原本配備的數字化火控設備等關鍵裝置,使其喪失了快速反應的優勢。相比之下,歐洲援助的大口徑自行火炮具備機動靈活、快打快撤的特點,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其中包括德國PzH2000自行榴彈炮、法國“愷撒”車載榴彈炮、挪威等國提供的M109系列自行榴彈炮、波蘭AHS Krab自行榴彈炮、英國AS-90自行榴彈炮等。由於這些西方火炮數量不多種類不少,對於烏軍後勤維護帶來了很大麻煩。幸運的是,它們大都使用相同的北約制式彈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彈藥供應的負擔。

    俄軍炮兵的另一個優勢是擁有數量龐大、射程驚人的“龍卷風”遠程火箭炮,可以在相對安全的地區遠程打擊烏軍部隊。為克制俄軍火箭炮的優勢,美國在猶豫數月後,最終批准向烏克蘭提供“海馬斯”火箭炮。後者配備的火箭彈射程雖然比“龍卷風”略近,但打擊精度更高,反應速度也更快。

    “海馬斯”火箭炮神話的背後

    針對俄軍的火炮優勢,美國提供的“海馬斯”火箭炮受到西方的極大推崇。按照美國《華爾街日報》的説法,這種輪式底盤的火箭炮具備快速機動能力,可在幾秒鐘內發射6枚火箭彈,打擊32-64公里內的目標,然後快速撤離陣地,戰場生存能力更強。“這種快速打擊和快速撤離的特性,讓‘海馬斯’成為執行炮戰的理想選擇。”

    根據烏克蘭方面的説法,在烏克蘭東部地區,烏軍屢次出動“海馬斯”遠程火箭炮對俄軍前線彈藥庫實施精確打擊,從而削弱了俄軍的炮擊力度。今年1月1日,頓涅茨克馬克耶夫卡地區的俄軍臨時駐地遭到烏軍“海馬斯”火箭炮襲擊。俄國防部承認63名俄軍士兵陣亡,而烏軍宣稱至少造成400名俄軍士兵死亡。

    在赫爾松方向,烏軍對俄軍後勤供應線的攻擊更有針對性。由於俄軍佔領的赫爾松主城區位於第聶伯河西岸,俄軍運輸車隊需要跨河才能將大批物資運往前線駐軍,烏軍頻繁對河上的大橋和緊急修建的浮橋發動打擊。尤其是赫爾松附近最為重要的安東諾夫斯基大橋和新卡科夫卡大橋,烏軍從去年7月開始反復利用“海馬斯”火箭炮實施攻擊,使俄軍一直無法有效地使用它們向前線運送物資。現場照片顯示,“海馬斯”火箭炮在橋面的落點非常精準。英國國防部稱,雖然俄軍步兵可以通過簡易浮橋,但這遠不能滿足前線需求,尤其是關鍵的彈藥和重型裝備無法通過浮橋運往西岸。去年11月,俄軍最終宣布從赫爾松附近的第聶伯河西岸撤出。外界普遍認為,“海馬斯”火箭炮切斷俄軍補給線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對於烏軍能如此精妙地使用“海馬斯”火箭炮,也不乏質疑之聲。西方專家認為,遠程火箭炮發射前需要測量和設定各種複雜參數,因此操作人員必須經過相當長時間的專業培訓才行,倉促接手的烏軍士兵很難做到。美國《華盛頓郵報》2月9日的爆料揭示了這背後的奧秘。一名烏克蘭官員&&,如果沒有美國提供的具體坐標,烏軍幾乎從不發射這些先進武器。通常是由烏軍前線部隊確定想要打擊的目標以及大致位置,然後通過烏軍高層轉發給美國,烏軍才能獲得準確坐標,所有目標信息的獲取都通過美國在北約成員國的設施進行。美國高級官員承認,美國在這些行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提供打擊目標的信息有助於確保烏軍行動的準確性,並節省有限的彈藥儲備。”

    “搬空全球的彈藥庫”

    按照西方軍事專家的描述,俄軍頻繁用大規模炮擊的方式以彌補火炮精度的不足,經常能看到被炸得千瘡百孔的地面。美國《星條旗報》去年年底稱,烏克蘭東部前線的烏軍指揮官承認,俄軍每次進攻之前都會發射猛烈的炮火。在烏東戰事最激烈時,烏克蘭政府顧問丹尼柳克&&,俄軍每天向烏克蘭陣地發射多達5萬發炮彈,而烏軍的蘇制火炮彈藥即將耗盡,每天只能用5000-6000發炮彈進行反擊。

    高強度炮戰給烏軍和美歐帶來極大挑戰。由於烏克蘭國防工業基本被摧毀,烏克蘭無法自行填補火炮等裝備損失,只能希望西方軍援。早先東歐國家陸續向烏克蘭提供了庫存的蘇制武器和彈藥,美國還牽頭在全球尋找符合烏克蘭需求的彈藥和零部件。“但現在一切都已被耗盡或摧毀”。一名美國官員談到可以向烏克蘭提供的蘇制武器時説:“它們已經從世界上消失了。”

    在美歐援助的火炮相繼到位後,西方發現更大的麻煩來了。美國《紐約時報》去年11月稱,西方向烏克蘭援助了超過350門大口徑火炮,但經過幾個月的高強度作戰後,約1/3的火炮已無法使用。為防止遭到俄軍反擊,烏軍炮兵經常從射程極限距離開火,但這需要最大裝藥,由此産生的熱能導致炮管以更快的速度被磨損。同時西方火炮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到如此高強度的發射頻率。例如按照德國標準,PzH2000自行榴彈炮每天射擊100次就已經屬於極限,但烏軍使用頻次遠高於此,結果導致多門PzH2000榴彈炮出現嚴重故障被迫大修。此外,烏軍炮手缺乏足夠的培訓,錯誤操作也會導致火炮壽命嚴重縮短。

    但更要命的問題來自彈藥供應不足。《紐約時報》稱,北約軍隊在阿富汗時每天發射300發炮彈,而如今烏克蘭每天要發射數千發炮彈,“烏克蘭的一天(炮彈使用量)就相當於阿富汗的一個月或更多”。美國已經向烏克蘭提供了超過100萬發各型炮彈,導致美軍自己的庫存也陷入“危險境地”。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2月13日承認,烏軍炮彈消耗速度遠超西方炮彈生産速度,特別是大口徑彈藥的等待時間從12個月延長到28個月,很多北約國家的彈藥庫存見底。歐洲軍事觀察家指責美國之前過於強調空軍,忽視了傳統地面作戰裝備,美國陸軍的炮彈儲備常年不足;而美國則批評這是歐洲國家“馬放南山”的後果。美國“國家利益”網站形容説,俄烏衝突的巨大彈藥消耗就如同“搬空了全球的彈藥庫”,目前北約正在從韓國、摩洛哥、約旦等國訂購彈藥,美國還把存放在以色列、用於應對中東衝突的30萬發155毫米炮彈運往烏克蘭,以解烏方“燃眉之急”。

    俄軍也遭遇了類似情況。今年1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稱,美國和烏克蘭官員都&&俄軍在戰場發射的炮彈明顯減少,但雙方的説法不一。烏軍宣稱俄軍每日炮彈發射數量從6萬發下降到2萬發,而美國的評估是從2萬發下降到5000發。美國情報機構還&&,由於彈藥消耗太大,如今俄軍不得不使用40年前的老式炮彈。衛星照片顯示,俄軍炮彈經常在烏軍陣地戰壕附近的地面上爆炸,而不是在陣地上空爆炸。哥倫比亞大學軍事專家兼國際關係教授斯蒂芬·比德爾&&,“通常而言,炮彈精準的空中爆炸能更有效地殺傷戰壕中的士兵。衛星照片表明,俄軍使用的是管理不善的舊彈藥。”此外,西方媒體還盛傳俄羅斯向朝鮮求購大口徑火炮的彈藥,但相關報道被朝鮮與俄羅斯否認。

    不過《星條旗報》援引美國軍事專家的分析稱,“在可預見的未來,俄軍不太可能耗盡彈藥。他們使用的是蘇聯時代的彈藥庫存,而蘇聯人在這方面從不吝嗇。”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728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