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11月28日電(記者魏婧宇、連振)地處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黑水城遺址,曾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近千年前,南來北往的商人匯聚於此,駝鈴聲日夜不休。如今,風沙吹散了駝鈴聲,往日繁華的黑水城只剩下一片埋在沙土中的殘址。
近年來,額濟納旗利用數字技術還原歷史遺跡,使千年黑水城又“活”了起來。走進位於黑水城遺址不遠處的居延歷史文化數字沉浸展廳,商隊、古城、戈壁等場景在眼前交替出現,仿佛置身於千年前的黑水城中。
額濟納旗歷史文化研究會副主席李靖説,黑水城始建於1036年,是西夏黑水鎮燕軍司和元代亦集乃路駐地,是草原絲綢之路上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城遺址。因生態環境惡化,加之戰爭破壞,黑水城在14世紀被廢棄。
“考古發現黑水城包含大小兩座城址,小城是西夏黑水鎮燕軍司故城,大城是元代擴建的亦集乃路故城,城內有店舖、民居,城外還有佛塔和清真寺,這裡是多元文化交融之地。”李靖説,“很可惜隨着歷史變遷,城內大部分建築都不存在了,只有西北角的城墻上還聳立着5座佛塔。”
黑水城遺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為了重現消失的歷史遺跡,額濟納旗對古城遺址進行了數字化重構。額濟納旗文旅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延説,黑河中下游流域在古時被稱為居延地區,這裡有上百座大小城址,其中最著名的有黑水城、居延城、肩水城等“居延十三城”,技術人員通過對這13座古城遺址進行建模,並結合古籍文獻進行交叉驗證,製作出13座古城的全息沙盤,實現考古推定與數字推演的融合。
在居延歷史文化數字沉浸展廳,觀眾不僅能穿越時空一睹13座古城的風貌,還能了解居延邊塞戍邊吏卒的日常履職和生活場景。“我們不僅將遺址數字化,還將文物數字化、場景數字化,多角度展現文物之下的歷史故事。”李延説。

游客在居延歷史文化數字沉浸展廳參觀。新華社發(牛嘉穎 攝)
居延烽燧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漢代簡牘,被稱為居延漢簡。居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裴海霞説:“漢簡窄窄的木片,寫着有關家國的公文,也寫着將士們溫暖的家書和救命的藥方等。”
在居延漢簡展示區,漢簡上記錄的事件被製成動畫視頻,展現着戍卒們站崗放哨、輸糧運水、修圃種菜等生活日常。
“漢代駐守在居延地區的士兵們,會寫信向朋友借褲子。”伴着講解員生動的講述,游客們來到“元敞致子惠書”木簡的動畫視頻前。這枚漢簡是一名叫元敞的吏卒寫給朋友子惠的信,元敞因褲子破損需要縫補,向子惠借褲子應急,承諾縫補後即歸還。
“漢簡上的故事都‘活’了起來,漢代的戍卒們也向朋友借衣服穿,也要‘上班打卡’,‘聚餐也會AA制’,感覺歷史不再遙不可及,仿佛就在我們身邊。”看著漢簡動畫,游客陳鵬激動地説。
“歷史應該是鮮活的,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豐富文物數字資産庫,利用更豐富的技術手段讓歷史‘活’起來,為游客提供科技與文化相結合的全新體驗。”李延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