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友誼關的晨曦到板約瀑布的虹影,從河內古街的咖啡到東興街頭的茶飲……持續火熱的中越跨境游,讓廣西的邊境口岸憑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邊關風情,成為旅客跨境游玩的熱門選擇之一。
2025年10月18日,在廣西崇左市大新縣中越德天(板約)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區,游人乘坐竹筏游覽(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廖祖平 攝)
這是2025年1月9日拍攝的連接東興口岸和越南芒街之間的中越友誼大橋。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在東興國門景區,一家名為“西貢咖啡”的越式風格咖啡館是頗受歡迎的“打卡點”之一。據咖啡館負責人陸紹媛介紹,該咖啡館位於中越邊境,地理位置優越。“左邊可以看到中國的邊境大橋,右邊可以觀賞到越南的景觀,坐在這裡喝咖啡就可以一眼望兩國。”陸紹媛説。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東興市有大大小小超60家咖啡店。來這裡喝一杯咖啡,已經成為許多游客旅游清單上的必選項目。
2025年5月4日,游客在廣西防城港東興市國門景區購買越南咖啡。新華社發(劉崢 攝)
作為我國與東盟唯一海陸相連的邊境口岸城市,東興與越南芒街僅一河之隔。而東興口岸是我國唯一與越南海陸相連的國家一類口岸。據統計,截至11月21日,東興口岸及邊民互市貿易區2025年&&境人員數量已超820萬人次。
2025年1月8日,人們走過東興口岸出境人員通道。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廣西東興市文旅局副局長吳娟告訴記者,文旅局平常會安排一些本地的民俗文化活動,讓游客近距離地感覺到本地文化。“來這裡不僅僅是品嘗一種飲品,更多的是品嘗邊城的慢生活和中越文化。”吳娟説。
今年是中越建交75周年暨“中越人文交流年”。隨着兩國游客往來日益密切,跨境旅游合作不斷走深走實,有力促進了人文交流。
2025年10月18日,新婚夫妻在中越德天(板約)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區留影。當天,“會聚良緣 愛無國界”中越德天(板約)瀑布集體婚禮在廣西大新縣中越德天(板約)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區舉行,中越兩國39對夫妻參與,除新婚夫妻外,還有金婚、銀婚夫妻參與活動。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2025年10月17日,群眾在大新縣2025年中越邊關儂峒文化旅游嘉年華民俗風情巡游中。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近年來,各邊境口岸因地制宜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不斷為當地發展注入新動能。
今年2月,我國實施東盟國家旅游團入境雲南西雙版納免簽政策。符合條件的旅游團,可由西雙版納嘎灑國際機場口岸、磨憨鐵路口岸、磨憨公路口岸免辦簽證整團進出西雙版納。
2025年2月18日,來自泰國和老撾的游客在中老鐵路西雙版納站留影。這是東盟國家旅游團入境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免簽政策實施後,抵達的首個旅游團。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現在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已經不再單純地滿足於傳統的看看風景、吃吃美食等旅行方式,而是對中國文化深度游、中國生活體驗游特別感興趣。”雲南西雙版納任達國際旅行社導游程梅告訴記者。
2025年4月13日,雲南省瑞麗市舉行一年一度的潑水節。新華社發(孫宏偉 攝)
瑞麗口岸是我國對緬甸貿易的重要陸路口岸。近年來,這裡的潑水節從文化慶典變為文旅IP,吸引大量外國游客慕名前來。而隨着目瑙縱歌節、潑水節、中緬胞波狂歡節等常態化舉辦,瑞麗正構建瑞麗邊境口岸文旅發展新格局。
雲南省瑞麗市文旅局局長杜佳玲&&,瑞麗作為中緬邊境文旅融合的新標杆,正以多元旅游線路和特色文化節慶構建發展新優勢。文旅融合已是瑞麗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既帶動了産業增收,更拉近了中緬友誼。“未來我們會繼續‘以線串景、以節聚勢’,書寫中緬邊境開放發展的新篇章。”杜佳玲説。
2025年10月2日,雲南省瑞麗市舉行中緬胞波狂歡節。新華社發(劉夢 攝)
在我國東北的邊境上,我國邊境口岸城市黑河與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市隔江相望,最近處僅約700米。今年9月,我國對俄羅斯試行免簽政策,不少俄羅斯游客將這裡作為“中國游”的第一站。
2025年9月15日,俄羅斯免簽旅客從黑龍江省黑河水運旅檢口岸入境,走向聯檢大廳。新華社發(劉松 攝)
在黑河市,中醫藥文化受到俄羅斯游客的青睞。推拿、艾灸、刮痧等傳統中醫療法,成為俄羅斯游客旅程中的特別體驗。
面對日益增長的俄羅斯康養旅游需求,黑河市文旅局設計“康養理療”“中醫美容”專業化主題線路,搭配“住宿+理療”一體化套餐,指導旅游企業對俄羅斯家庭游、銀發游等客群提供定制方案。

黑河市文化和旅游服務中心副主任張偉男告訴記者,這個冬天,黑河市正式啟動了冰雪旅游百日行動,緊抓機遇,推動文旅創新融合。其中以針灸、艾灸、推拿為特色的中醫康養游,已經成為備受俄羅斯游客青睞的旅游名片。“全市在住宿、支付、通關等服務上全面升級,致力於讓每一位游客玩得開心、住得舒心、來得安心,將黑河全面打造成為中俄跨境旅游首選目的地。”張偉男説。
2025年3月20日,在黑河市文化街早市,一名俄羅斯游客在選購水果。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從西南邊關到北疆邊陲,跨境旅游的升溫讓眾多邊境口岸增添了新的活力,成為促進多元文化交流、服務我國高水平開放的重要窗口。
統籌:吳煒玲
記者:陳露緣、黃凱瑩、孫敏、何山
編導:楊慕茜
配音:王帥龍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