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社區窄巷,兩側密集排列着包子鋪、理髮館等鋪面,開鎖匠、裁縫、水電工等商販隨地“開擺”,外賣騎手鳴着喇叭在縫隙中穿梭……一年前的重慶市渝中區大坪街道大坪正街一巷攤位雜亂,鄰里糾紛不斷。
如今,改造一新的街巷裏,居民在“文明微景觀”爭相打卡,老式木櫃改造的花藝角落精緻美麗,“大坪小事”攝影展記錄下社區感人故事,便民義診、民情接訪等活動常態化開展,曾經的“雞毛蒜皮”之地變身“詩情畫意”空間。
這樣的改變得益於渝中區打造“文明有范兒”示範治理空間的努力。渝中被譽為“重慶母城”,飽受老城區公共空間有限的困擾,垃圾分類不規範、無序停車等“小事”成了文明“絆腳石”,靠文明宣講規勸收效甚微。

大坪街道改造後的垃圾分類空間。新華社記者 李曉婷 攝
如何讓文明可感可及?
“一方面社區有不少背街小巷、‘灰色’角落等微空間待利用,一方面文明建設需要空間和場景載體。”大坪正街社區黨委書記朱靜説,“文明有范兒”示範治理空間是渝中圍繞一類或幾類不文明行為,通過供需匹配、空間優化、精準治理等建設的中小型場景化文明示範載體。
在巷子裏擺攤20多年的裁縫仇勇説:“街道給手藝人辟出專門空地擺攤,還給攤位新增了儲物架並提供照明設備。”
“從改造啟動到落地近半年時間裏,社區開展共建調研13次、各類活動9場次,170余名街區居民主動參與設計、建設和運營,大家主動捐物、捐手藝、捐資源。”朱靜説,“文明有范兒”會客廳、大坪記憶館、“技藝有范兒街巷”、社區共建花園等共享空間一個個建起來。
從去年開始,渝中組織專班專人,對轄區11個街道展開地毯式摸排,梳理出十余個點位啟動示範治理空間建設。

石油路街道設置的騎手停車區。新華社記者 李曉婷 攝
走進大溪溝街道華福巷社區院壩,數十輛摩托車整齊停在一側,“規範停車”示範治理空間顯眼處設置了“紅黑榜”——規範停車的居民上“紅榜”,多次違規亂停車的居民上“黑榜”。
“我們對有限的空間進行精細化設計,劃定免費摩托車車位,設置溫馨醒目的引導標識與文明宣傳標語,長達15年的停車頑疾得以解決。”華福巷社區黨委書記李叔君説。
更多居民自覺參與文明共治。70歲的退休居民楊玉梅主動當起“文明觀察員”,看到車輛亂停就隨手拍到網格群,“道路寬了,我們老年人不擔心摔跤了,規範停車是社區共識,連以前的‘違停大戶’都成了巡邏員”。
石油路街道因擁有大型商業綜合體,日均集聚外賣騎手、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約2200人,人車混行是個“老問題”。為此,街道在商圈核心區域打造了“人車分流”示範治理空間,設置騎手專屬通道,配套“共享換電驛站”。
“街道還提供免費飲水點、活動休息區,協調商家提供錯峰就餐服務,讓人感到非常溫暖。”常在渝中區石油路街道跑單的外賣騎手廖澤萌説,“我們騎手也發揮走街串巷的優勢,主動發現治安隱患、安全隱患、環衛盲點的線索。”目前,騎手上報有效線索320余條,深度融入基層治理。

大坪街道居民正在“文明微景觀”打卡。新華社記者 李曉婷 攝
“身邊的微空間不再是被遺忘的角落,而是文明治理的前沿陣地。”渝中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艾正兵説,“從‘小場景’入手解決‘微問題’,渝中已圍繞垃圾分類、高空拋物、餐桌文明等多個主題打造了16個示範治理空間,相關經驗做法獲評全國‘城市文明建設優秀案例’。”
重慶市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更新規劃學術委員會主任戴伶説,當每一件“小事”都得到尊重和安放,“大城”便有了堅實的根基。每一個微空間的文明“新生”,為城市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民生溫度與文明力量。(記者 李曉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