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班超”,“班超”當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5 18:01:50
來源:新華網

何以“班超”,“班超”當何?

字體: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 題:何以“班超”,“班超”當何?

  新華社記者葉前、趙旭、李春宇

  在北京中小學校園裏,有這樣的一場場比賽:不問天賦與技術,每個學生都能站上賽場,投出那一球、踢出那一腳。有人説它是歡樂的聚會,有人説它是成長的試煉。這就是北京市中小學陽光體育班級賽,孩子們眼裏的“班超”。

  午後,暖陽灑在黃城根小學的綠茵場上。經過一個多月的較量,校內“班超”聯賽迎來“巔峰對決”。三年級1班與16班上場爭冠,吶喊聲、擂鼓聲一浪高過一浪。帶球、搶斷、傳球,碰撞、摔倒、爬起——孩子們動作略顯稚嫩,但拼勁動人心魄。

  黃城根小學學生展示為班級球隊製作的加油牌。新華社記者 李春宇 攝

  “班超”並非單是足球賽。從籃球、排球、丟沙包,到游泳、投壺、踢毽子……它囊括一切以班級為單位的比賽,各校依據場地條件開展多種項目,學生按興趣愛好自主選擇,確保每個學生每學期都能至少參與一項集體或團體賽事。

  如果説“村超”點燃的是鄉土文化蓬勃生長的民間煙火,“蘇超”展現的是體育帶動場景消費的人文經濟活力,那麼“班超”帶來了什麼?

  “班超”追求的,不是少數選手的賽場,而是每個孩子的日常。

  過去一段時間,“小胖墩”“小眼鏡”“小豆芽”“小焦慮”等“四小”問題日益凸顯。近年數據顯示,我國6至17歲青少年約20%面臨超重和肥胖;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超50%。

  面對這些緊迫問題,近年來北京推動實現“每天一節體育課、每天運動兩小時”,並將課間活動延長至15分鐘。

  有了時間保障,“班超”應運而生。

  位於通州區的北京學校,籃球賽事打得正酣。場邊,四年級學生夏優然一邊為隊友助威,一邊轉動腳踝熱身,為即將到來的“定點投籃大戰”做準備。“以前,運動會和學校比賽,一般只有校隊和體育成績好的同學參加,現在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上場。”儘管她最終沒進球,但能站上場就足夠開心了。

  北京學校的學生在打籃球。新華社記者 趙旭 攝

  北京學校副校長楊慧説,除報名參加4V4球賽的學生,其他學生均可參加中場休息時段的定點投籃比賽,兩個環節得分共同計入班級總成績。這讓所有孩子都有機會參賽,讓體育成為凝聚全班的紐帶。

  據統計,僅今年上半年,北京99.7%的中小學已開展各類班級賽,累計舉辦19.4萬場,參與學生498.6萬人次。“班超”,正走近每一個孩子。

  改變悄然發生。北京學校體育教師侯文宇説,最初,有的學生投不進球便會大哭,出現接球恐慌;經過上學期一場場“班超”的鍛煉,其中一些孩子在新賽季成了首發隊員,還會主動要球,即使投丟也能迅速轉身回防。

  “班超”撬動的,不止是運動頻次的增加,也是教育理念的更新。

  步入京華實驗學校,跳繩的孩子們站滿了整個操場,躍動的青春與古樸的教學樓相映成趣。在這場全校規模的跳繩大賽中,一、二年級學生為高年級學長學姐連貫的雙繩花式跳驚呼連連;高年級學生則為學弟學妹們上場參賽加油鼓勁。

  “‘班超’給了學生們一起拼、一起笑、一起‘鬧’的空間。這種跨齡互動,有助於孩子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係,營造積極的兒童青少年成長‘軟環境’。”京華實驗學校校長李雪梅説。

  京華實驗學校學生參加跳繩比賽。新華社記者 趙旭 攝

  在黃城根小學,學生們賽前為班級創作手繪海報,賽後開展“理智觀賽與激情釋放”主題辯論,美育、德育得以自然地融入體育。

  “無藝體,不童年。”黃城根小學校長麥峰認為,班級賽打破了學科邊界,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閉環。“當體育不再局限於操場,而是與思辨、審美、協作能力交織,教育便從‘教授知識’走向‘全面育人’。”

  “班超”凝聚的,除了孩子們爛漫的歡笑,還有家校社協同的合力。

  在北京師範大學實驗小學,每次低年級“班超”開賽前兩個月,學校便牽頭舉行家校聯席會議,與家委會共商賽事規程。各班組建八支參賽球隊,每隊由一名家長負責組織為期兩個月的集訓。學校調動社會資源,租賃專業設備,邀請高校體育生擔任裁判,&&社區居委會爭取學校周邊居民在賽時的支持。

  北京師範大學實驗小學學生在踢球。(新華社發)

  許多受訪家長反映,周末和節假日,孩子更主動鍛煉了,還總拉上父母一起。數據印證了變化:以北師大實驗小學為例,學生的體測優良率已提升至95%,較2021年增長了9個百分點。

  “班超”帶來的乘數效應也在顯現。各校學生運動量增加讓食欲更好,進而推動校園餐食持續提質增量;醫教融合進一步落地,校園醫務室工作也得到夯實。

  北京密集舉辦的高水平賽事,還為孩子們搭建了體育“第二課堂”:中超聯賽中場休息時,40名小學生在北京工人體育場的專業球場上展示射門技巧;在中國網球公開賽看&上,花家地實驗小學體育教師利用比賽間隙,向觀賽的學生講解網球歷史和計分規則……

  北京學校的學生在進行足球比賽。新華社記者 趙旭 攝

  “班超”成了一扇窗口,照見正在加速回歸育人本位的教育變革。

  最後一秒的逆轉、失誤後的淚水、勝利時的擁抱……孩子們跌倒後拾起的是韌性,輸贏間學會的是坦然,協作中懂得的是責任。一支支班級隊伍,球衣不一定統一,戰術也不必完美,但小球員們為了同一份熱愛奔跑、吶喊,有時雖拼盡全力也未必能贏,但拼搏本身就是收穫。

  “我們希望每個學生的個體生命力在集體土壤中自然生長。”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説,“班超”,就是讓運動成為日常,讓健康成為共識,在校園裏找回運動的快樂、成長的光芒。

  願這些奔跑的身影,帶着熱愛與堅持,奔向更廣闊的人生賽場。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