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西寧曹家堡國際機場(以下簡稱“西寧機場”)航站樓,來往旅客熙熙攘攘,80個值機櫃&、26條安檢通道秩序井然。
今年8月,包括新建三號航站樓、綜合交通中心、站坪和貨站等在內的西寧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投運。這座在世界屋脊上擴建的新空港攻克了哪些難題?為旅客帶來哪些新體驗?對推動經濟發展有哪些重要意義?記者進行了採訪。
直面極度凍融、極端溫差等嚴苛考驗,工程建設取得一系列新突破
青海海東市青沙山一角,航空攝影愛好者馬正偉時常端着相機遠眺。透過鏡頭,西寧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盡收眼底。“遠看新建的三號航站樓,像展翅的‘高原精靈’黑頸鶴,銀白色屋頂如同耀眼的冰川,三條指廊就像三江匯聚,十分壯觀!”馬正偉興奮地説。從施工、建成到投運,他拍下的一幀幀影像吸引數十萬網友點讚。
機場擴建,工程繁瑣。獨特的自然環境、複雜的基建任務,加上不停航施工等要求,給西寧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帶來諸多挑戰。建設團隊直面極度凍融、極端溫差等嚴苛考驗,取得一系列新突破。
——在“幹透的海綿”上建道面。
機場飛行區擴建面積超44萬平方米,難點在於大部分地方需要填土。青海省機場建設指揮部工程部副總經理席昊指着平整的道面解釋説,施工前,這裡最大高差約40米,填方量達2520萬立方米。更棘手的是,這裡遍佈濕陷性黃土,就像幹透的海綿,遇水易濕陷,填土後難以保持平整。為此,建設團隊創新“分層可控注水+振動壓實試驗”工藝,像打針一樣對特定區域定量深層注水,避免了大水漫灌,再用壓路機分層壓實。
“我們嚴把質量關,填土後每個月沉降量要小於3毫米,連續保持3個月才算過關。”席昊説,土層平均每30厘米就要回填、強夯,最高處填了160多層,為了不影響正常航班起降,大多只能在凌晨停航後施工,“雖然施工難度很大,但我們啃下了這塊硬骨頭,破解了業界難題,有效提高了飛行區的安全性、穩定性。”
——給樁基裝上“大腳掌”。
建設三號航站樓要打約2300根樁,最深超過60米,要穿透卵石層、細沙層、中風化泥岩層等數十種地層,地質情況複雜。“特別是‘卵石層+中風化泥岩層’,採用幹成孔施工方法,卵石會塌方,濕成孔則泥岩遇水軟化,怎麼使施工更安全、樁基更穩固?我們想了很多辦法。”航站樓總包單位中建二局項目經理趙星辰介紹,施工人員採用“特殊配比泥漿護壁+樁端擴底灌注”的方法,保證成孔的同時,通過給樁底部安裝“大腳掌”,讓樁基站得更穩、支撐更強。
——為複雜工程匹配“智慧大腦”。
該工程建設工期為5年,除去冬歇,實際施工時間僅38個月。施工區域緊鄰現有運營區域,又有上百家單位同步施工,給工程管理帶來極大挑戰。例如,綜合交通中心和航站樓的施工距離僅有約20米,空中要建高架橋、地上要修路、地下還得鋪管廊,誰先建、誰後建,以及人員、機械、材料如何進場、數量多少,都必須有序管控。
為此,建設團隊集成建築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統(GIS)、物聯網等多種技術,搭建智慧建造管理&&,通過大量數據分析推演工程進度、預判風險點,組織各單位高效作業,讓“千頭萬緒”變得“井井有條”。據測算,該&&幫助優化設計問題上千條,節約工期125天、資金2300余萬元。“今後,該&&還可用於機場維護、檢修、改造工作,助力全生命周期管理。”席昊説。
新建航站樓打造展示青海新窗口,提供更多綠色、便捷出行服務
機場三號航站樓中庭,屋頂鑲嵌的一顆藍色“鑽石”光彩奪目。這塊700平方米的天窗被稱為“青海之鑽”,映照着高原純凈的藍天,也寓意青海作為“中華水塔”的重要地位。一組“三江源·中華水塔”雕塑與天窗“水天相接”,黃、藍、紅三條飄帶對應黃河、長江、瀾滄江,從21米的空中蜿蜒而下,十分引人注目。
“機場擴建工程,注重將綠色發展方式深度融入設施和服務。”西部機場集團青海機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海林詳細介紹:採光方面,三號航站樓天窗面積達2.5萬平方米,相當於屋頂面積的1/4,白天室內基本不用開燈;用水方面,新建超7000立方米雨水調蓄池,用於綠化灌溉及道路沖洗;用能方面,開空調、燒鍋爐都實現分區控制。
擴建工程投用後,旅客出行便捷性明顯提升。
在機場新建的智慧運行中心,航班動態信息實時滾動。“我們集成飛行區、航站樓、公共區等各部門數據,實現旅客流、行李流、貨物流等高效協同。”張海林舉例説,比如飛機停靠廊橋的情況,以前靠人工統計,廊橋利用率不夠高,如今是數字化採集,不但能優化當前機位分配,還能預測未來幾小時機位佔用情況,及時調整餐食、人員、車輛等服務保障。近期,機場日均航班量創歷史新高,但航班靠橋率不降反升,從90%提升至近100%,大幅減少旅客往返遠機位的情形。
“針對排隊較多的安檢和登機環節,我們也大膽創新、升級服務。”張海林介紹,機場在國內率先啟用三門通道自助驗證閘機,配備多目相機技術,徹底解決了自助設備難以識別旅客尾隨通過、抱小孩通過等問題,省去了人工核驗身份證、登機牌的時間。此外,旅客到登機口無需出示憑證,可以直接刷臉,享受快速“無感”登機體驗。
青海湖、茶卡鹽湖、崑崙山、馬家窯彩陶……漫步機場指廊,仿佛走進一條文化長廊,為旅途增添更多樂趣。
“作為向廣大旅客展示青海的新窗口,航站樓特別注重將青海元素與機場設計深度融合,豐富人文機場新服務。”西部機場集團青海機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延青説,機場處處可見青海標誌性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設有藏毯、河湟皮影等互動體驗裝置,並開設了青海生物多樣性微展館,科普雪豹、黑頸鶴等特色動植物。機場還新增一批微壓氧艙、智能感應更衣室和母嬰室,讓旅客出行更舒心。
機場航班保障能力大幅提升,預計能滿足未來10年左右的運輸需求
紅菜薹、豌豆苗、鮮蠶豆……早上9時,青海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林川鄉,互助茂源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付志鵬將2噸新鮮蔬菜打包裝箱、送上貨車。1小時後,貨車開進西寧機場貨站。16時10分,載運蔬菜的飛機抵達深圳機場。19時30分,這批蔬菜已擺上深圳海吉星農批市場的貨架。從青海的田間地頭到粵港澳的商超,全程僅10個小時。
“我們的綠色農産品很受消費者喜愛,采收季每天都要發兩三噸貨。”付志鵬説,機場為農戶提供了快捷周到的運輸服務,還給予一定運費優惠,“借助空運,我們的蔬菜銷售區域擴展到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種植面積從600畝增加到2000畝,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增收。”
機場擴建,助推發展。“新建的三號航站樓面積達15.8萬平方米,是一號、二號航站樓總面積的3倍多,加上綜合交通中心、站坪和貨站等,整個三期擴建工程大幅提升了機場綜合保障能力。”西部機場集團青海機場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小森介紹,早在10多年前,西寧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就已超過400萬人次的設計容量,制約了客貨運增量提效。擴建後,機場設計容量提升至每年2100萬人次,航班保障能力平均每天增加300架次,預計能滿足未來10年左右的運輸需求。
張海林分析,短期看,工程總投資107.12億元,最多時提供超過7000個崗位,還帶動挖掘機、裝載機、吊車、運輸車等工程機械以及廊橋、行李系統等民航專業設備採購,助力當地穩就業、穩投資、穩增長。
眼下,西寧機場的“産業助推器”作用日益凸顯。今年以來,機場高原冷涼蔬菜貨運量同比增長20%,龍羊峽三文魚的貨運出口量比去年增長5倍以上。擴建後,機場年貨郵保障能力從4萬噸增至12萬噸,更多青海特色農産品將從這裡飛往全國各地乃至海外。
從一隅看一域,西寧機場所屬的西部機場集團,有效促進了西部地區的交通往來和協同發展。“西寧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將有力增強西部地區機場群的整體競爭力、帶動力。一方面,通過打造西安飛西寧的‘陜青通道’,青海可以接入更多國際航線,助力內陸腹地躋身開放前沿。另外,通過加密西寧機場與西藏、新疆、寧夏等地支線機場的空中&&,區域之間能增進融合互動,促進要素循環流通。”任小森説。(記者 邱超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