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1月5日電(記者 陳聖煒)伴隨豪邁激昂的《大風歌》樂聲,身着玄色帝袍、面容威嚴的漢高祖劉邦,從史冊深處走入現實,在故鄉的土地上擊築高歌。這場以數字技術重現的歷史場景,出現於11月5日在江蘇徐州舉辦的第三屆漢文化論壇上,讓與會者同開創大漢王朝的劉邦完成一場跨越時空的相遇。
據悉,這位AI數字人劉邦的誕生,匯聚了全國十多位權威專家的意見,是嘗試解答“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劉邦”這一歷史困局的創新之舉。
本屆論壇由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主辦,以“何以為漢·和合共生”為主題,其中兩項重要合作項目的啟動,標誌着徐州漢文化傳承創新進入數字化保護與文藝創作雙輪驅動的新階段。
中國國家版本館與徐州市文廣旅局達成漢畫像石數字化合作,推動這一被譽為“石上史詩”的文化瑰寶重煥新生。始於西漢早期的徐州漢畫像石,生動記錄了農耕漁獵、車馬出行等漢代社會風貌。“把漢畫像石數字化成果入藏國家版本資源總庫,推動這一文化IP在全國範圍內更廣泛的傳播。”中國國家版本館紀委書記安樂説,還將運用VR、AR等技術打造沉浸式展覽等創新應用場景,讓沉睡的漢畫像石“活”起來。
論壇的另一成果,是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與徐州市委宣傳部聯合推出的“漢文化網絡文學專題創作扶持計劃”,將在2年內扶持10部聚焦漢文化主題的網絡文學精品,每部給予2萬元扶持資金,並推動作品向影視、動漫、游戲等領域轉化,讓漢文化借助當代最富活力的大眾文化形式“飛入尋常百姓家”。
俯拾有文化,移步皆歷史。作為劉邦故里、兩漢文化發祥地,徐州坐擁豐厚的漢文化遺存:發掘兩漢諸侯王陵墓22座,出土收藏的漢代文物達1.2萬餘件,漢墓、漢畫像石、漢兵馬俑、漢玉被稱為徐州的“漢代四絕”。
在徐州,漢文化的傳承已躍出靜態保護的範疇,正以活態之姿融入城市肌理。漢印的流傳、漢服的承繼,讓年輕一代在審美與儀式中重拾文化認同;而文物的數字化與歷史街區的更新,則讓古老的文明在當代生活中尋得嶄新的棲息地,持續點燃着人們的“尋根”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