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聯想天津零碳智造工廠筆記本生産線。記者 趙子碩 攝
實驗室裏誕生的POE新材料,經中試&&催化迅速邁向規模化生産線;全國首創的“實驗室一切險”保單應需而生,為科研創新構築起堅實的金融後盾……驅動産業前進的,已不僅是車間裏機器的轟鳴,更來自成果轉化的加速、産業服務的延伸,以及“解渴”的金融活水。
作為現代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産性服務業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産業之一。在北方的工業重鎮天津,現代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正不斷孕育新業態、新模式與新路徑,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持續動能。前三季度,天津市第三産業增加值增長5.2%。其中,以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保持兩位數增長,增速分別為21.8%和14.4%。
不止於“中試”更在於“轉化”
中試,是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産業化的重要一環,也是生産性服務業的重要版塊。在天津,一批高質量中試&&正依託本地優質的科教資源,加速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POE(聚烯烴彈性體)作為一種新材料,既是光伏組件封裝的關鍵材料,也廣泛應用於汽車零部件、高性能跑鞋等領域。我國雖已突破POE技術壟斷,但實現工業化生産仍依賴中試環節的持續攻堅。
“我們採用國産化技術,開發出的主催化劑活性達到150萬倍,是其他在用催化劑活性的5倍。”中石化北化院(天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秦嶺説,北京化工研究院在其天津基地開發出POE主催化劑等,並實現大規模生産,為石化産品差異化生産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作為天津重要産業之一,去年石化産業的年産值已近4500億元。但在邁向高端化的過程中,仍面臨創新支撐不足、高附加值産品偏少等挑戰。
為此,天津積極強化製造業中試支撐能力,引進中國石化首個大型中試基地項目——北化院天津科學試驗基地。並於今年7月&&《天津市石化化工中試基地和中試項目管理辦法(試行)》,加快創新成果轉化、熟化、産業化,帶動石化化工等重點領域邁向高端。
如今,北化院天津科學試驗基地已開展33項科學試驗任務,預計2025年度的科研收入達到2.9億元。
近年來,天津持續優化中試&&生態,大力發展專業化服務,推動生産性服務業向高質量邁進,為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更為便捷的通道。
更多中試&&,發揮着“紐帶”的作用。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的智能生物製造中試&&,已成為天津推動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之一。
圍繞微生物蛋白關鍵組分生産效率低等問題,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與天津瑞普生物簽署技術許可合同,依託&&推進産業化驗證。瑞普生物也規劃在津建設1.5萬噸生産線,有效帶動上下游産業鏈發展。
不止於“中試”,更在於“轉化”。數據顯示,天津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持續完善,已建成46家概念驗證&&、94家科技企業孵化器、261家技術轉移機構,形成全鏈條的創新生態。
從批量生産到定制化“設計”
在石油罐體上噴漆除銹,在百米高的風電塔檢測焊縫……彼合彼方機器人(天津)有限公司研發設計的特種機器人,已在多個領域投入應用。這家專注於機器人研發設計的企業,正在改變一些傳統企業的生産過程。
“天津的製造業優勢,為研發設計成果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公司董事長張明路説。
不久前,公司設計推出第一款管道檢測機器人。這一産品的靈感,源自一家石化企業的具體需求,對方希望找到一種能自動巡檢管道、精準定位漏點的解決方案。然而,現有的機器人多采用小車式結構,難以在彎曲度大的管壁上穩定吸附和移動。
面對挑戰,公司與河北工業大學先進裝備研究院合作,共同制定方案。團隊創新性引入柔性底盤技術,歷時半年完成技術升級,順利交付這款定制化機器人。
據張明路介紹,企業成立5年來,已陸續開發出20多款特種機器人。“在多學科、多團隊的協同支撐下,我們的産品研發周期不斷縮短,企業經營規模不斷提升。”
工業設計居於産業鏈、價值鏈的源頭,對於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去年印發的《天津市促進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做大做強設計服務、加快引育專業工業設計機構和市級工業設計中心、鼓勵爭創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等一系列要求。為此,天津市加大力度培育工業設計中心,助推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加強技術合作,構建梯度培育體系。
不少天津企業,也看到了發展前景。天津銀龍預應力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作為首批認定的市級工業設計中心之一,原本專注於高強度預應力金屬材料研發與生産。近年來,企業依託材料領域的技術積累,將業務鏈條延伸至軌道交通裝備的設計與研發環節。公司董事長謝志峰説:“我們擁有多年從業經驗,應用場景豐富,在設計領域深耕有天然優勢。”
在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門的幫助下,企業與河北工業大學等高校機構簽訂了多項合作協議,圍繞新能源發電、新型儲能與氫能發動機等産業領域進行聯合項目攻關。
謝志峰説,目前企業已成功從一家傳統原材料企業,轉型為集研發、工業設計、材料生産於一體的綜合性高新技術企業。
設計産業的集聚效應正在天津逐步釋放。由天津市多家重點設計企業聯合成立的北方設計聯盟,不久前就交出了亮眼成績單:今年上半年,聯盟企業實現稅收5.04億元,達到了2020年全年水平。
金融活水“解渴”更“護航”
在天津,金融服務正以創新活水與精準服務,融入現代産業體系,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如何保障原始創新動力?天津大學教授楊全紅給出自己的答案:“應建立面向實驗室安全的專屬保險體系,以金融手段為研發創新築牢‘防火墻’。”
在這樣的理念的推動下,國壽財險天津市分公司攜手科研單位,成功推出全國首單“實驗室一切險”。
國壽財險天津市分公司負責人説,該險種將實驗室作為保險標的,實驗活動中涉及的人員及第三者都在保障範圍內,保險責任還涵蓋了事故發生後的緊急應對、清污等善後處理。
當前,科技金融日益成為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升級的關鍵力量。近年來,天津市因地制宜,積極探索科技金融的“天津路徑”。
兩年前,天津率先開展“科技-産業-金融”新循環試點,聚焦輕資産企業、成立三年以下初創企業的融資堵點,以及科技成果研發轉化的風險保障不足等問題對症下藥。科創企業天津永續新材料有限公司就是受益者之一。
“竹子作為綠色、低碳、速生、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質材料,在包裝、建材等多個領域可直接替代部分不可生物降解的塑料製品。”公司董事長劉朝輝向記者展示了一罐乳白色製品,“這就是我們研發的竹源納米纖維素。”
25項授權發明專利、年産3萬噸食品級納米纖維素生産線、去年營收超千萬……對於一家成立不久的科創企業而言,成績已不俗。但前期高強度的研發投入,曾讓企業在首筆訂單交付前夕陷入資金困境。
了解到企業生産遭遇資金瓶頸,中國農業銀行天津市分行依據企業訂單,不到三天就發放出500萬元的純信用貸款,支撐企業走過了艱難時期。後續,多個涉及食品生産和遠洋生鮮貨運的天津國有企業又向永續伸出了合作的“橄欖枝”,徹底化解了“成果去哪用”的焦慮。
目前,天津市科技貸款餘額超9000億元,計劃到2027年,該數字突破1.1萬億。天津金融監管局副局長馬英説,從制度設計到一線實踐,從單點突破到系統集成,金融服務科技創新和産業升級的“天津路徑”日漸清晰。(記者 白佳麗 郭方達 楊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