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浙裏樣板”——杭州拱墅區三大實踐破題超大城市中心城區高質量發展答卷-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1/05 09:58:1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人民城市“浙裏樣板”——杭州拱墅區三大實踐破題超大城市中心城區高質量發展答卷

字體:

  【編者按】城市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間。面向“十五五”,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推進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現代化”“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大力實施城市更新”。為在新起點上加快探索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浙江路徑,浙江省委城市工作會議從“7個着力”重點部署城市工作。

  人民城市的畫卷,需要一筆一畫精心描繪。在杭州拱墅,城市高質量發展不僅是數字的增長,更是洋溢在百姓臉上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終將“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城市肌理,拱墅通過黨建引領三大實踐,探索出可遷移、可複製、可迭代的城市治理“拱墅方案”,用治理精度雕琢出運河明珠的時代新韻。

  一條大運河,流淌過拱墅千年歲月;一座武林門,見證了城北百年變遷。拱墅位於京杭大運河浙江杭州段起點,昔日的“工業糧倉”蝶變為“創新高地”,傳統市井街坊昇華為現代都市客廳。

  2024年,杭州成為中國第十座、浙江第一座超大城市,大城市的一些共性特徵開始凸顯。作為杭州市中心城區,拱墅人口密集、結構複雜,新老課題疊加,城市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在這裡無處不在。

  從三方協同凝聚的治理合力,到商務社區激活的經濟活力,再到有機更新彰顯的民生溫度,拱墅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用黨建引領三大實踐破題超大城市中心城區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人民城市”的藍圖,在運河之畔徐徐展開。

  浙工新村新貌。本組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三方協同:聚眾智於共治,破解治理“合力難題”

  超大城市中心城區的治理,從來不是單一主體的“獨角戲”,而是多元力量的“交響樂”。

  拱墅下轄18個街道,實際管理人口約180萬、各類小區636個,面臨“居住人口多、小區數量多、小區類型多、物業企業多、風險隱患多”的“五多”治理難題,小區成為回應民生訴求的“第一線”和基層治理“最小單元”。

  凝聚着“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智慧,拱墅通過分類施治,構建起“權責明晰、協同高效、共建共享”的三方協同治理體系,推動回遷安置小區精細化治理、商品房小區自我管理、老舊小區品質升級,使每類小區都能找到適配的治理路徑,讓治理力量從“分散作戰”轉向“攥指成拳”,治理成效從“眾口難調”變成“同心共建”。

  專人專職,盯關鍵事

  國慶中秋假期前,杭州拱墅半山街道的桃源居小區裏,熱鬧氛圍已悄然浸潤,嶄新的國旗下,晨練歸來的老人提着新鮮蔬菜,話語裏滿是對假期的期待。物業一邊發布着安全提示,一邊忙着登記上門養護花草、喂養寵物的需求。

  作為一個回遷安置小區,十年前交付入住,曾經的村民變市民,但不少人的生活習慣要“上樓”卻沒那麼容易。曾有人在花壇種菜,在健身器材晾曬衣物,在景觀池洗拖把……還有不少人對於物業和停車要收費十分不理解。

  “小區無小事,要靠每一點努力感動居民。”桃源居東苑的小區專員陳吳是業主,小區大事小情都了然於胸。業主王大爺十分認可他,有時租戶留下的大件傢具需要清理,陳吳就&&物業順手幫忙搬走。“本來是收費的呦!現在免費就搬了,人蠻好的嘞!”

  小區專員是拱墅為更好服務群眾而設立的專職崗位。2020年以來,拱墅全面實行“一小區一專員”制度,目前已有595名社工下沉小區兼任網格長,常態走訪&&群眾。

  作為基層治理的骨幹隊伍,小區專員不僅要“沉下去”更要“管得住”。一系列制度化用人導向,促進一支講政治、懂業務、善治理的專業化隊伍迅速成長,通過紅茶議事會專題議事、小區議事亭開放議事和回音壁民情回訪,構建起“全天候、無縫隙、零距離”社區服務體系。

  小區治理若烹小鮮,居民需求越來越多元。商品房小區金都華庭的居民在中秋節吃上了自己做的冰皮月餅,園林般的小區花草如茵,處處祥和安逸。誰也看不出來,這裡曾經設施陳舊、服務無序、賬目混亂。

  “辦公區域還是‘搶回來’的!”該小區所屬的京都苑社區黨委書記王曉燕説,十多年前的金都華庭讓業主很頭疼。

  小區2002年建成時就以超萬元的開盤價奠定了高端住宅基礎。業主維護自身權益意識較強,早早成立了業委會。

  然而,2012年歲末,118份要求召開臨時業主大會、罷免業委會的申請書擺到社區書記面前。小區每年經營性收入上百萬元,業委會卻將大部分資金以小區超市購物卡的形式發給業主,真正需要維修的工程卻拿不出錢來。

  第三屆業委會雖經法定程序被罷免,但一直拒辦移交手續,並持續&&“尺度更寬”的經營性收支管理辦法。面對“不願下&的業委會”,業主們特別“無奈”。當時小區內雙方“劍拔弩張”,這點“家醜”也鬧得沸沸颺颺,導致小區房價遠遠低於同品質的小區。

  2017年,社區認識到必須有強有力的業委會。小區專員帶領黨員、群眾骨幹展開地毯式“掃樓”篩選,不厭其煩做工作。幾經周折,搭配合理、分工協作的新一屆業委會經業主大會選舉産生,小區運轉才逐漸步入正軌。

  類似的摩擦雖偶有發生,但這是居民重視自身權益的意識體現,如何將好事辦好,需總抓手協調。面對解決城市基層治理的“最後100米”,拱墅按照城市基層黨建“做強街道、做優社區、做實系統”的基本思路,於2017年成立了全國首個區級“三方辦”,並延伸到街道、社區層面搭建起“三級三方辦”,形成社區黨組織統一領導,小區專員下沉,協調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企業三方協商共治的治理底座。

  今年4月,大關街道三方學院小區專員成長訓練營在德勝社區紅色三方鄰里坊正式開營。

  各美其美,責任共擔

  小區雖小,卻裝着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密碼;三方協同雖勢微,卻映照着城市文明的進階軌跡。在具體實踐中,拱墅明確業委會候選人“十宜十不宜”和“四個有”篩選標準,通過小區專員挖掘、小區黨員推薦,全區業委會(物管委)組建率超97%,業委會成員中黨員佔比超65%。

  金都華庭從“問題小區”到“中國十個幸福小區案例”小區,三方協同治理機制下,實現“從亂到治”到“從治到新”。

  作為較早的高層電梯房,隨着使用年限漸長,金都華庭提升改造電梯的呼聲越來越高。但由於沒有針對商品房小區的電梯更新文件規範,這件民生實事無疑需要“摸着石頭過河”。此外,小區因為第三屆業委會亂作為,導致經營性收入缺口較大。錢誰來出,怎麼出,成了首要問題。

  正所謂基層無小事,越是難啃的“硬骨頭”,“三方協同”的作用愈加凸顯。“在新老業委會更替階段,社區持續指導,提供了‘大修改造’和‘整體更新’兩套方案供參考。”王曉燕説,通過“華庭一家親”協商議事、小區黨支部工作述職會等多類型居民協商&&,召開協調會21次,敲定了電梯品牌、籌資方案等關鍵問題。

  小區黨組織、樓道黨支部和群眾性社團,成為協調“輕騎兵”。“一次説不通,就和樓幢黨員多去幾次。”小區黨支部書記沈穎説,經過努力,小區22部電梯全部換新,困擾已久的問題徹底根治。

  現在的金都華庭小區公告欄內,電梯保險費、購買綠化補種、大門道閘改造……各項收支明細一目了然。最近業委會正在商議景觀假山的修復,小區整體運轉井井有條,小區品質和房價都比周邊高出不少。

  為了讓群眾從“旁觀者”變“參與者”,推動基層治理從“單打獨鬥”向“多元共治”,拱墅結合8年三方協同共治實踐,打造“三方學院”培訓體系,“手把手”教、“實打實”管、“心貼心”幫,通過“兩支部一社團”建設,推動小區黨員、社團骨幹、熱心居民向業委會、業主代表“雙向轉化”。

  祥符街道,是三方學院的區級主學院所在地,根據治理過程中面臨的共性問題,如商品房小區、回遷安置小區、業委會建設等六大門類開設分教學點。

  打開“三方E學苑”小程序,民法典解讀、一般維修基金和簡易維修基金申請流程、物業承接查驗項目全周期監管等,60門特色課程一目了然,簡直就是小區治理“説明書”。

  除了區級主學院,拱墅還結合各街道資源打造6個分學院。大關分學院是老舊小區治理“樣板間”。分學院所在地大關街道,是治理難度很大的“老破小”,下轄30個小區中29個是老舊小區,轄區內老年人佔比遠高於全市平均水平。街道牢牢牽住“黨建引領三方協同”的牛鼻子,畫好了小區治理“同心圓”。

  從社區議事廳裏的“紅茶議事會”到産業園區中的“共創社”同行互助小組,拱墅區的三方協同從2017年起歷時8年迭代,早已超越了“問題處置”初級階段,升級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發展合力。

  拱墅區委常委、組織部長施甜甜説,拱墅聚焦小區治理中的突出問題、實際難題,依託完善的工作體系、組織體系和包聯體系,根據不同小區特點精準“畫像”與“施策”,積極回應居民需求,是基層治理從“粗放”走向“精細”的現實體現,更是《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探索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協調運行新模式”的生動實踐。

  商務社區:以服務促發展,激活經濟“細胞活力”

  商務社區作為區域經濟生態的“微觀樞紐”,一頭連着企業經營“痛點難點”,一頭係着區域發展“堵點斷點”,其核心價值正體現在“以服務為紐帶,為經濟賦能”的實踐中。

  賦能陪跑,直達前沿

  下午6點,匯金國際商務社區的黨群活動中心多功能隔間裏,DeepSeek的員工在動感音樂中,準時開始練起搏擊操,揮灑着汗水,積攢一天的“班味兒”逐漸消散。

  匯金國際大廈位於杭州市中心的武林廣場旁,寸土寸金,很難有公司能在這裡開設健身房。匯金國際商務社區組建的“匯小金”服務團隊,在“一日一跑樓”中摸清青年需求,協調出300多平方米樓內公共空間開設健身場地,並配備了健身器材,從今年9月下旬開始免費開放。

  作為商貿核心區,拱墅深知企業是城市經濟的“細胞”,服務好企業就是激活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如何“像服務居民一樣服務企業”,2009年,拱墅在全國率先提出“樓宇社區”概念,成立浙江省首個樓宇綜合服務中心。

  自2022年起三年規劃布局,聚焦商圈統籌治理難、樓宇增值服務散、企業需求對接慢等痛點,拱墅目前建成30個等同社區建制、實體化運轉的商務社區,把對商圈樓宇的經濟服務觸角延伸到産業發展最前沿。

  秉持“有求必應、無事不擾”原則,拱墅區通過黨建聯建積極調動法律事務所、金融機構等,布局“紅盾E+”、信用修復等90余處樓宇服務驛站,為企業提供樓上樓下“一站式”服務。

  國慶中秋假期,新天地商場中庭點綴着可愛的卡通魚形手作,還推出“搖人生活節”“西湖醋魚宴”等一系列文創活動,吸引了不少人前來打卡消費。

  新天地商務社區組織50組企業雙職工家庭參加“歡樂親子碰碰車”托幼體驗活動。

  新天地商務社區黨委書記倪維介紹,商圈和周邊社群&&不斷緊密,“這裡不只是購物消費的地方,更能傳遞溫暖、凝聚鄰里感情”。

  數字扁擔(浙江)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數字扁擔)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入駐新天地後,他們總在第一時間接到各類活動的通知。

  長假期間,數字扁擔副總經理沈秧秧依然很忙,她坦言,作為中小型初創型科技企業,拱墅相關政策更加友好,新天地商業綜合體很有活力,足不出戶的研發人員也能工作生活兩不誤,“我們現在習慣了遇到困難先找商務社區,因為他們非常了解需求,這樣的良性循環就是企業要的發展環境”。

  除了對接各項政策福利,商務社區還是扶持企業成長的“行家”。今年7月29日,2025年國家“數據要素×”大賽浙江分賽杭州站結果出爐,拱墅5家數商企業進入全省復賽,入圍數量佔全市1/7,位列全市第一梯隊,數字扁擔也是其中之一。

  “以前我們參賽意願並不強烈,後來社區多次上門溝通。”沈秧秧説。賽事期間,社區對接區數據局,以“一企業、一工作群、一專家庫、一培育方案”模式持續支持企業打磨作品。目前,數字扁擔即將以全省第三去參加全國比賽。

  商務社區配備的專職工作人員,超50%擁有經濟工作經歷,通過“一週一輪訓、一月一集訓”,既懂政策又通業務,成為企業身邊的“全能服務員”。

  掃樓跑企,精準滴灌

  精準畫像與資源整合,讓商務社區的服務從“大水漫灌”變為“精準滴灌”。從企業和職工真實需求入手,常態化“掃樓跑企”,梳理“企業所需”“職工所盼”“社區所能”三張清單,是商務社區的工作日常,每一項精準對接讓服務與需求同頻共振。

  米市巷街道是典型的杭州主城區核心街道,十多年前就非常繁榮,佔地僅有3.75平方公里,卻聚集了25幢商務樓宇,涵蓋了建築、商貿、商務服務等傳統産業。轄區內商務樓宇與高端小區交錯林立,動輒千萬房價的武林壹號就是其中代表。

  “能在這裡置業的人,都有自己的‘超能力’。”米市巷街道武林壹號商務社區負責人胡嬌嬌説。社區以高端居企融合為定位,努力把“以居引企”效應發揮到極致。社區聘任高端小區物業及業委會負責人為“壹號引薦官”,在各類活動中,業主閒談間就有項目落地。

  建築類企業在武林壹號佔比近40%,信用修復需求很大,如果不及時處理會嚴重影響招投標,但單靠企業的力量很難快速完成。針對這一痛點,2022年底,杭州市經濟信息中心與米市巷街道武林壹號商務社區聯合開展黨建共建,打造“信連心·信用修復驛站”,試點為失信企業及時快速消除處罰記錄。

  今年5月,“壹號陪跑員”在走訪時,得知一家建築企業正在申請重要貸款,但還有失信記錄沒有修復,企業代表心急如焚。陪跑員立即一對一服務,按照涉企問題閉環解決機制啟動流程迅速對接多個部門,3天內成功幫助企業修復信用,順利申請貸款。

  “信用修復不是服務終點,後續針對易發問題多次復盤、敦促企業內部加強,才能實實在在增強企業預防風險的能力。”胡嬌嬌説。

  拱墅通過“企業點單、社區接單、部門配餐”,為1200余家企業匹配個性化政策包,企業訴求辦結率達98.6%。高效響應機制則為企業發展掃清障礙,通過“一呼即應”精準打造“線上+線下”服務閉環。截至今年上半年,線上&&累計受理企業諮詢4.2萬件,協調解決問題1700余個,企業滿意度達99.3%。

  30個商務社區服務覆蓋3萬餘家企業、621幢樓宇,在産城融合中擔當“連接器”,盤活樓宇空間打造創業夢工廠,以共享資源凝聚發展合力,在煙火氣與科創力的交融中,為核心城區能級躍升注入不竭動力。

  有機更新:聚共識同議事,重塑城市“空間品質”

  拱墅的城市有機更新,從不是簡單的“拆舊建新”,也不是機械的“政策累加”。這是一場以人為核心、以民生為根本的價值重塑,在全過程人民民主中,重構空間品質,讓城市實現“有溫度的生長”。

  同築民治,全程在場

  今年春天開始,朝暉街道的浙工新村小區內,548把新房鑰匙陸續歸位。這意味着從2023年4月啟動、歷時22個月的浙工新村城市有機更新項目即將畫上圓滿句號。今年國慶節前,84歲的陳學雲樂呵呵地安排傢具擺放,伴隨了70多年風雨的老藤箱,也再一次見證了人生重要時刻。

  浙工新村屬於浙江工業大學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造的教職工宿舍,歲月的侵蝕讓樓體結構出現問題。80歲的化學系老教授劉連慶回憶,“樓板的‘骨頭’都露出來了”。前幾年評估已經發現有4幢是C級危房,有的房間因為變形,門都關不上了。

  整個小區共13幢建築,居民中80歲以上有200多人,40多年的老屋,一直是他們最深的牽掛。這場跨越數年的改造,從“想拆”到“能拆”,從“怎麼建”到“住得好”,以居民主體為軸,以居民代表自願更新委員會(簡稱自更會)、物業管理委員會、質量監督小組和審核監督小組的“兩會兩組”為筆,為全過程人民民主寫下“精度”與“溫度”的注腳。

  原拆原建的“種子”,在傾聽民聲中萌發。工作人員深入小區涼亭、樓道口、居民家,像走親戚一樣走訪。老人們拉着手説:“我這老骨頭爬不動樓,真盼著能有一部電梯!”年輕夫婦念叨:“家裏孩子小,最好能有個撒歡的活動場地。”獨居老人皺着眉:“我這把年紀還能找到落腳處嗎?租金怎麼負擔呢?”

  300余項建設意見、1000余次意見徵詢,每一個擔憂都被放在心上。2023年5月,以一樓幢一代表原則,經居民自主報名,經過樓道長、社區審核,13人組成的自更會成立,代表浙工新村居民向區委、區政府提出有機更新啟動申請,並全過程參與浙工新村項目。

  他們活躍在方案設計、搬家騰退、政策解答、大賬審計等各個環節,召開47次自更會會議,提出建議300余條,把“共建家園”變成可觀可感的堅實足跡。

  “別人拆遷都掙錢,我們怎麼還得花錢?”同政府全額財政負擔的徵收拆遷相比,浙工新村原拆原建的方式,需要居民承擔部分經濟支出。面對部分居民剛開始的不理解,自更會成員應蓉忠用“大白話”解釋,“以前那是政府幫咱拆,現在是咱們自己要換新,再説,以前拆遷異地安置居多,現在是原地拆、原址建,那錢可不得咱自己掏”。不僅如此,他還化身代辦員,為身居他鄉的鄰居們辦理相關流程。

  由11人組成的物業管理委員會,統籌停車規劃、綠化布局等事項,協助自更會提出小區建設方面的建議,推動成立業委會。對行動不便的老人,小區專員主動上門問訴求、記建議,數百條民意像春雨般浸潤着改造初心——原拆原建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拆舊建新”,更是通過一磚一瓦將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落地生根。

  方案制定階段,浙工新村搭建的“居民代表+設計師+施工方”的三方議事&&,讓居民從“旁觀者”變成“設計師”。“最大戶型是3居室還是4居室?”“戶型能不能保留通風格局?”“公共區域要不要留一間‘鄰里茶室’?”在原拆原建方案研討會上,類似提問此起彼伏。

  方案在討論中持續迭代,凝聚着民智的藍圖,像燕子築巢般每一根“枝條”都帶着居民的期待。

  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區“小河睦鄰節”重陽宴活動。

  標準落“實”,生機盎然

  簽約時笑稱“早改早享受”,半年多後孟松兔一份長達6頁紙共20個問題的“考卷”,對小區設計、房屋戶型提出質疑,但他很快就收到滿意答覆。

  “鋼筋型號對不對?”“防水工程有沒有按標準做?”質量監督小組不定時出現在施工現場,他們戴着安全帽,拿着施工圖紙,仔細檢查每一個環節。這支監督隊由5名具有工程設計、施工經驗的業主組成。

  邱明華,大學教師,自更會代表、質量監督小組成員,“7棟樓房地基的樁打了1017根,密度算比較大,正規檢測報告有1600多份,現在能承受6到7級地震,完全符合國家標準。”他聲音洪亮地在居民見面會上説。

  遇到施工方與居民的分歧,監督小組及時溝通。從墻面抹灰厚度到電梯品牌選擇,從公共區域瓷磚顏色到樓道燈亮度,每一個細節都經過核驗,建設全程“陽光透明”,也讓居民對新家的期待,多了一份安心與踏實。

  袁兆煌在浙工新村生活了四十余載,項目啟動時快90歲了。“5年能不能回得來?”在他心裏曾是個未知數。當他拿着新房鑰匙走進家門,眼裏滿是驚喜,通透的戶型和當初設想的一樣,窗戶正對着涼亭、水池,已然是一番新天地,“這真是我的福氣,沒想到90歲了還能住上這樣的好房子”。

  當項目順利推進、簽約收房率節節攀升時,居民鄭佳寶的笑容裏充滿了欣慰。“以前心裏一直沒底,現在明白改革需要時間和方法。這次更新把選擇權、監督權都交到我們手裏,這房子更新的不僅是磚瓦,更是人心!”

  今年7月,經過居民投票,6選5差額産生5人審核監督小組,對項目資金使用情況審計監督,向全體居民報告了審計情況。看著老鄰居們聊着新家的變化,86歲的王萍笑着説:“從拆到建,我們的話有人聽、意見有人管,這新房子住得踏實,心裏更暖!”

  浙工新村原拆原建後,圍繞居民需求改善公共服務,真正走出了有溫度和質感的城市品質提升之路。據新市街一家房産中介工作人員介紹,“小區行情明顯看漲,基本上每週都有成交,改造後的新房刨去改造費、裝修費等,老業主‘鐵賺’”。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支持老舊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在拱墅,像浙工新村一樣獲得“新生蝶變”的小區還有很多,和睦社區和睦小區建於上世紀80年代、老年人口占比36%,也通過黨員帶黨員、黨員帶群眾、群眾做群眾工作,成為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順利實現了老舊小區“逆生長”。這裡面,藏着可複製、可推廣、可迭代的“拱墅經驗”。

  運河湯湯,見證千年變遷;拱墅煥新,書寫民生溫度。發展之路沒有終點,從精準分類的系統治理,到商務社區的滴灌服務,再到同築民治的溫情傳遞,拱墅始終將“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城市肌理,用治理精度深刻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時代內涵。

  拱墅區委書記李志龍説:“站在新起點,拱墅繼續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久久為功、善作善成,在推進城市版‘千萬工程’的新征程上,為人民城市書寫更加精彩的拱墅答卷。”(記者 劉婧宇)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