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正午,我們來到了德善愛心廚房。這個被很多人喚作“抗癌廚房”的地方靜悄悄的,室內幾乎可以用一塵不染來形容:呈“U”字形分佈的16個灶&上,炒鍋倒扣,砧板橫立,菜刀、湯勺、調料盒各歸其位;與灶&對稱的另一半空間中,大到高高摞起的米袋,小到擺放齊整的雞蛋,一切井然有序,似乎都在屏息凝神中等待忙碌的正午時分。
很快,“抗癌廚房”的“管家”徐亞君忙着淘米、蒸飯,窗台下的電飯鍋裏,開始冒着熱氣,漸漸飄出大米的清香。不久,鎖安莉,一位來自陜西安康的腫瘤患者的家屬,提着蔬菜進來了。登記完畢後,她熟練地打開冰箱,拿出待解凍的肉,走到廚房最裏面靠左的灶&前,放平砧板,將倒扣的炒鍋翻過來,打開了水龍頭……
“抗癌廚房”的正午時分開始了!
一
鎖安莉今天要做三道菜:清炒土豆絲、清炒小白菜與冬瓜燜雞腿,菜品簡單卻富有營養,丈夫也愛吃。2023年,她的丈夫被查出患有舌癌,迄今已歷經25次化療、32次放療。最近,因為治療需要,她和丈夫再次住進了位於西安市雁塔區的陜西省腫瘤醫院。

“我們結婚39年了,感情也比較好。他很有毅力,一直在積極抗癌。”鎖安莉一邊切菜,一邊回憶近兩年來的點點滴滴。丈夫剛生病那會兒,她專門租房做飯,每個月租金2000塊錢,時間久了,經濟上吃不消。從病友口中,鎖安莉得知醫院對面有個愛心廚房,不僅能免費做飯,還免費提供米、面、油等。如今鎖安莉已是“抗癌廚房”的常客。
“抗癌廚房”地處西安市雁塔區雁塔西路,正對面是陜西省腫瘤醫院,斜對面則是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兩院每天數以萬計的病患及家屬多來自西北五省(區),而到德善愛心廚房中做飯的人,很多又來自農村,家庭收入有限。
當鎖安莉開始點火翻炒時,更多的病患家屬頂着烈日來到這裡。水流聲、切菜聲、油炸聲此起彼伏。砧板之上,閃現着豆腐的嫩白、萵筍的青綠、彩椒的鮮紅。熱氣騰騰中,蒜香中舞動着醬香,蔥香中跳躍着魚香……
採訪中,面對鏡頭,很多病患家屬悄悄藏起了長久縈繞在心頭的憂愁,轉而以更樂觀的微笑回答着我們的提問。來自甘肅的一名中年漢子正在做一鍋燴麻食——將土豆丁與西紅柿翻炒後倒入滾燙的開水,待麻食煮熟後調味,再撒上切碎的青菜。他説,掙錢不容易,在這裡能省一分是一分。

每個來“抗癌廚房”做飯的病患家屬,都能一一列舉出這裡帶給他們的實實在在的好處。按一天兩頓飯算,相比去外面買,在這裡平均每天能省30塊錢;自己做的飯菜,味道清淡、吃着健康,飯菜可口了,病人心情更舒暢;更重要的還有一點,趁着做飯的功夫,大夥聚在一起,聊聊天,鼓鼓勁,也算是共渡難關了。
二
當大夥的飯菜陸陸續續出鍋時,“抗癌廚房”的負責人許凱來了。他很忙,當天上午一直忙着整理資料,下午還得坐車趕去甘肅定西做助農直播,只能抽出午飯時間接受採訪。忙什麼呢?按許凱的話説,他得使勁掙錢,因為廚房每年的綜合成本要50萬元,想長久地做下去,作為主心骨的他,得頂住。
第一次認識許凱,並非源於“抗癌廚房”。2020年7月,在西安市藍田縣的大山裏,我們記錄了許凱和他的朋友們免費為農村老人拍照的故事。十年間,他們為300多位老人留下了人生中異常珍貴的微笑瞬間。至於後來為什麼做“抗癌廚房”,許凱坦言,因為創業掙了點錢。“這世上還有很多人因為治病而發愁,我想力所能及地幫幫他們。”
“剛開始營業時,考慮到成本,我們是收費的。2023年,有位來自甘肅張掖的老太太,經常來這裡做飯。有一天,按規定應該收她3塊錢,但當時老人身上只有2塊5毛錢。我們同意後,她把僅有的這點錢放下後離開了。”許凱説,“當時我坐在廚房門口的長沙發上,看到老人一邊抹眼淚,一邊往醫院走。從那時起,我就決定不收費了。”

時節已過立秋,但氣溫仍然很高。烈日當空,將廚房門口的留言板照得發亮,斑駁的漢字記錄着許多病患家屬的肺腑之言。“很多在西安長期住院的外地人,真的很需要這個廚房,患者家屬在一起也可以互相鼓勵、安慰。加油,許凱;加油,所有人。”
“愛出者愛返,福來者福往。”留言板上的知心話,見證着成立4年多來,“抗癌廚房”中愛與溫暖的傳遞。在許凱的記憶中,給他鞠躬或塞錢以表感謝的人太多了。“印象很深的是,曾經有兩位西安郊區的老人,一位70多歲,一位80多歲,一路坐著公交車,送來了2桶洗潔精、4提衞生紙和12個鋼絲球,她們還要給我300塊錢,我推了半天才拒絕掉。”
三
正午時分,廚房的“管家”徐亞君也忙個不停。從蒸飯、取面到為來者登記、菜品歸置等,她都得一一打理。“每天平均有40個家庭來這裡做飯,我就是打下手,承包所有的雜活,確保大家都能好好地做頓飯。”
“相比於外面打工,這裡確實掙錢少一點,但很有意義。”這位57歲的中年女子家在陜西涇陽,她一直用“有意義”強調這份工作的價值。樸實而不善言辭的她,用一個通俗的詞語來闡釋這份意義——積德行善。
因為腫瘤患者多,來此上班的兩年多時間裏,徐亞君和很多家屬一起經歷着離別的傷悲或治愈的喜悅。“有時候,幾乎每天來做飯的人突然就不來了,後來才得知病人已經離世了。”

時間剛過12點半,“抗癌廚房”的門口,人突然多了起來,一問才知是來了幾個做志願服務的高中生。“上一次,我們上午9點就來了,在這裡待了8個小時,&&掃地、拖地,還擦洗了油煙機。”志願者鬱嘉喆説。
坐在廚房門口的板凳上,孩子們靜靜地等待着,陽光灑在他們稚嫩而充滿朝氣的臉上,讓這座充滿溫情的“抗癌廚房”增添了更多希望。很快,當病患家屬們提着飯菜陸續離開後,他們跟着徐亞君,擦灶&的擦灶&,扛東西的扛東西……
在孩子們熱烈而明媚的忙碌中,呈“U”字形分佈的16個灶&上,炒鍋倒扣,砧板橫立,菜刀、湯勺、調料盒逐漸各歸其位。正午過後,這個被很多人喚作“抗癌廚房”的地方,再次變得靜悄悄的,一切井然有序,室內幾乎可以用一塵不染來形容。(孫正好 吳鴻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