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文化中華|西安城墻:當千年城垣遇見數字文明-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30 13:30:57
來源:新華網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文化中華|西安城墻:當千年城垣遇見數字文明

字體:

  新華社西安10月30日電(記者楊一苗、張雲龍)持續一個多月的秋季連陰雨,對西安城墻管委會工作人員來説是一場“大考”。在西安城墻管委會信息中心內,工作人員不斷關注着西安城墻數字方艙綜合管理&&大屏上閃動的數字。

  工作人員通過西安城墻數字方艙綜合管理&&開展工作(9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城墻上的重點積水區域、護城河水位情況,可以在這個‘數據大腦’上顯示出來。”西安城墻數字産業創新中心總監趙彬説,“這裡還能對監測數據進行智能分析,預判可能出現的文物本體安全問題。”

  始建於隋唐、擴建於明代的西安城墻全長13.74公里,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築。今天的西安城墻是在隋唐長安城皇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後經過數百年的兵火戰亂、朝代更替和社會動蕩,西安城墻逐漸風采不再。然而通過一系列保護工程的實施,如今的西安城墻已重新煥發生機。

  游客在西安城墻上體驗一款以射箭守城為主題的MR混合現實游戲(9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唯希 攝

  年近八旬的西安市民韓存枝還記得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西安全民保護城墻工程:清理護城河淤泥、修復箭樓、修建環城公園……“‘護城’持續了近20年,終於使得西安城墻重現往日恢宏雄姿,讓我們市民可親、可近、可感。”她回憶道。

  為了更加科學地對西安城墻進行保護,西安城墻也開啟了“預防性保護”的創新探索,成為全國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先行者”。據西安城墻管委會文化遺産保護部負責人高衡介紹,通過3000余個監測點位和智能攝像頭系統,以及人工巡查與測量,讓建築結構沉降、裂縫、位移等,都在精密監測之下。

  在游客眼中的西安城墻,巍然完整、風貌依舊,而在文保巡查員吳博文的心中,城墻卻還有“另外一面”。在西安城墻的墻體之中,有多處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空洞,墻面上也有因氣候變化和地質原因形成的陳舊性裂縫,這些空洞和裂縫都是吳博文的重點關注對象。“一場連陰雨,就可能改變空洞的穩定性。”他拿出挎包裏的測距儀、游標卡尺等工具,在城墻上不時觀察、測量、記錄着一處處裂縫的數據。

  文保巡查員吳博文在城墻上測量海墁裂縫長度(9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唯希 攝

  這些智能監測和人工測量的數據,全部聚攏在西安城墻數字方艙綜合管理&&這一“數字大腦”中。趙彬説:“磚體0.1毫米的位移、墻體含水率的微小變化,都能轉化為預警信號,通過圖像識別與數據的深度學習算法,可以實現裂縫、沉降等病害的自動識別與預警。”

  同時,數字技術也應用在提升游客的游覽體驗中。在唐皇城墻含光門遺址博物館,高光譜掃描技術還原的夯土“年輪”在光影中變幻;永寧門的智慧沙盤上,盛唐市井圖景隨數字投影徐徐展開;面對節慶客流高峰,安防設備與游客&&的智能閘機數據聯動,可以精準預警客流擁堵,並引導游客分流。

  如今,西安城墻數十年的保護經驗正轉化為文化遺産數字化保護的標準體系,高衡説,通過與10余家高校、研究機構組建聯合實驗室,西安城墻正嘗試從“文化遺産的守護者”,向“數字保護方案的輸出者”轉變。

【糾錯】 【責任編輯: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