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古村丨重慶河灣村:漫步最美土家山寨 領略吊腳樓魅力-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7 15:53:24
來源:新華網

看見古村丨重慶河灣村:漫步最美土家山寨 領略吊腳樓魅力

字體:

  新華社重慶10月27日電(記者沙青 趙小帥)木石結構、懸挑架空、造型精美、榫卯拼接……在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酉水河岸,一座座極具土家文化特色的吊腳樓倒映在碧波之上。這個融合了傳統建築文化與自然風光的詩意桃源,就是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河灣村。

  河灣村被譽為“中國最美土家山寨”和“土家文化發祥地”,是有些緣由的。步入村落,只見依山傍水、古寨連片,至今還保留着傳統的石板步道。酉水河沿岸很多村落民居保留了原生態的自然駁岸形式。宅前屋後有排水明渠,匯入溪流,河道池底青苔遍佈,野趣橫生。

重慶市酉陽縣酉水河鎮河灣村遠景。新華社發(馬傑攝)

  “吊腳樓”是獨具匠心的土家族傳統建築特色,以房屋撐柱懸空不落地為主要特徵。土家族多聚居在武陵山區,當地地勢崎嶇、潮濕多蟲。而傳統工匠憑藉建築知識與生活經驗,創造性地運用“前低後高、懸挑架空”的結構建造了吊腳樓,完美解決了山地建房的空間利用問題。吊腳樓同時能防潮、通風、避蟲蛇,體現了獨特的環境適應性,也展現了土家族民居的獨特魅力。

  河灣村的吊腳樓多為明清時代建造,通風向陽,造型美觀大方。走進吊腳樓內,只見堂屋、走廊、轉角、屋脊、翹檐一應俱全。從選料、加工到榫卯拼接,整個營造過程均依賴純手工完成,展現了傳統工匠高超的技藝水平。2011年,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俯瞰河灣村。新華社發

  2022年,酉陽縣啟動了傳統村落的連片保護工作,酉水河鎮先後對河灣山寨215棟吊腳樓進行了系統性修復。如今,這裡聚集了400余棟吊腳樓集群,是重慶市最大的土家吊腳樓集群。

河灣村碼頭。新華社發

  一座土家族傳統建造藝術博物館,隱藏在這片重慶最大的吊腳樓群裏。這裡集中展示了土家族木石結構吊腳樓建造的大量經典傳統技藝。發起建造這座博物館的土家族漢子單一説,木石結構的吊腳樓,是土家族傳承最久且有形的文化載體。留住吊腳樓,就是守住土家文化的“根”。

  “我在吊腳樓裏度過了童年”,單一説,“大概8年前我來到酉陽河灣村,發現真正能夠掌握這些吊腳樓營造技藝的老師傅中,最年輕的已經六十幾歲。”懷着一種緊迫感,單一請來酉陽縣及周邊地區會土家族傳統建造技藝的老師傅,把撮箕口吊腳樓、獨腳吊腳樓、四合天井式吊腳樓等各具特色的建築形式在博物館內還原建造出來。

  今年4月,土家吊腳樓營造技藝非遺傳承人白開貴正在向前來研學的比利時孔多塞大學的師生們現場展示榫卯結構建造技藝。新華社記者 吳夢桐 攝

  走進土家族傳統建造藝術博物館,最吸引人們目光的是一座榫卯結構的木質雙重八角亭。七十多歲的白開貴老師傅向參觀者們演示傳統搭建房屋結構工藝:“木石結構的土家族吊腳樓建造技藝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榫卯工藝。它不需要使用一顆釘子,沒有圖紙和既定的規則。吊腳樓建造的核心就是與自然融合,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凝結了土家人的智慧。”白開貴説。

  比利時孔多塞大學教授瑪麗亞2012年時曾到訪過河灣村。十餘年過去,她和十幾名前來開展非遺保護等研學活動的學生再次造訪,並受到了村民們高唱山歌,以土家族傳統習俗“攔門酒”等方式的歡迎。瑪麗亞感慨萬千:“傳統的木工方法修復了這些古老的建築,能看到這樣一個保存完好的村落,實在是難能可貴。”

  統籌:曹建禮 朱斯哲 陶葉

  海報設計:潘紅宇

【糾錯】 【責任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