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健康|繞開誤區,別讓骨骼悄悄“變老”!-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9 11:03:29
來源:新華社

科學與健康|繞開誤區,別讓骨骼悄悄“變老”!

字體:

  隨着年齡增長,骨質疏鬆症成為困擾許多老年人的健康問題。但在骨骼保健方面,不少老年人存在認知誤區,導致補鈣效果不佳,甚至加重骨骼負擔。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鬆日。多位醫學專家提示,中老年人應避開三大誤區,調整生活方式,學會科學護骨。

  誤區一:不骨折,就“沒毛病”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組織微結構損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徵的全身性骨病,在國際上也被稱為一種“靜悄悄的疾病”。

  全國骨質疏鬆症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我國5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鬆症的患病率為19.2%,其中女性為32.1%,男性為6.0%;65歲以上人群骨質疏鬆症患病率為32.0%,其中女性為51.6%,男性為10.7%。

  北京醫院骨科副主任王強&&,50歲以後低骨量率和骨質疏鬆症患病率增高,主要與年齡增大導致的性激素水平下降密切相關。很多骨質疏鬆症患者早期可能沒有症狀,待病情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出現腰背疼痛、身高變矮、駝背等症狀。

  “不能認為中老年人骨頭不疼不癢、沒有骨折就是健康的。”王強説,骨質疏鬆症患者一旦受到外傷,極易發生骨折,還易引發或加重多種併發癥,臨床上常見老年患者因輕微跌倒導致髖部骨折的案例。

  誤區二:補鈣越多,骨頭越硬

  “我每天喝骨頭湯、吃鈣片,怎麼還是骨質疏鬆?”68歲的王女士體檢時發現骨密度偏低,十分困惑。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長助理、骨科常務副主任孫浩林介紹,骨頭湯補鈣是常見誤區,即使長時間熬煮,湯裏的鈣含量仍然很低,而其中的脂肪和嘌呤,長期喝可能加重代謝負擔,增加肥胖和痛風風險。至於吃鈣片,也不是越多越好,過量補鈣會干擾鋅、鐵等礦物質的吸收,引發便秘、浮腫、多汗、厭食、噁心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引起高鈣血症、腎結石、血管鈣化,甚至腎衰竭等。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于康介紹,50歲以上中老年人每日推薦鈣攝入量為1000毫克,有骨質疏鬆症病史,或正在服用糖皮質激素等可能影響鈣吸收藥物的人群,可在醫生指導下適度增加每日鈣攝入。

  “適量運動和補充蛋白質對骨骼健康至關重要。”於康説,維生素D、維生素K2等微量元素也有助益,前者可通過曬太陽或服用維生素D製劑進行補充,後者主要存在於發酵食品中,有助於將血內的鈣“轉運”到骨骼中。

  此外,牛奶、奶製品及豆類食品都是補鈣的“好幫手”;濃咖啡、碳酸飲料則會增加鈣的流失,要適當減量;草酸也會影響鈣的吸收,食用菠菜、茭白等含草酸高的食物時,應焯水後再食用。

  誤區三:骨質疏鬆症,老年專屬

  科學研究表明,人體骨骼中的礦物質含量在30歲左右達到高峰值骨量,之後逐漸流失。峰值骨量越高,老年時患骨質疏鬆症的時間越晚、程度越輕。

  “骨質疏鬆症並非老年人專屬。”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越雷&&,年輕時的骨骼狀況會對老年産生重要影響,因此從年輕時就應通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骨骼健康水平。

  多位專家建議,兒童青少年時期要保證充足的鈣攝入,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刺激骨骼生長;成年人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限酒,避免過度飲用咖啡和碳酸飲料等,增強骨骼的強度和韌性;孕産期女性要特別注意鈣和維生素D補充;50歲以上人群每年進行骨密度檢測,特別是絕經後女性和65歲以上男性,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

  近年來,我國發布《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將“強健骨骼肌肉系統”“延緩肌肉衰減和骨質疏鬆”納入老年健康促進行動內容;在國家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老年人健康管理相關內容中,納入骨質疏鬆症預防等;在《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2024年版)》增加骨質疏鬆健康知識……

  “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老年人群的健康素養尤為重要。”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有關負責人説,還要繼續深入科普,讓更多老年人擁有健康骨骼,共享健康中國!

  策劃:陳芳

  統籌:吳晶、孫聞

  記者:李恒、徐鵬航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