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10月15日電(記者鄭世昌)長江之畔,木洞鎮臨水而臥,靜聽江流千年。江風拂面,似有槳聲欸乃,穿透千年時光依稀可聞。這座始於商周、盛於唐宋的“水國舟中市”,曾是下川東、上渝州的重要水驛,舟楫林立,商賈雲集。
“新月數聲笛,巴歌何處船”——與歷史交相輝映的,是回蕩山水間的木洞山歌。
“太陽出來照山谷,木洞山青水也綠……”年過八旬的喻良華站在木洞河街,信口一段高腔。歌聲如裂帛,直衝雲霄。作為木洞山歌代表性傳承人,他數十載傳唱,已收集整理上千首山歌。
“木洞山歌是祖輩用汗水泡出來的生活記憶。”喻良華説。這些從勞作中生長的旋律,是田埂上的“薅秧歌”,是岩壁下的“石工號子”,是風浪中的“船歌號子”,是智慧交鋒的“盤歌”對唱,它們忠實地記錄着江邊人們的喜怒哀樂。2006年,木洞山歌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喻良華演唱木洞山歌。新華社記者 鄭世昌 攝
然而,隨着生産生活方式的變遷,昔日碼頭喧嚷漸息,田間勞作減少,山歌賴以生長的土壤日益稀薄,一度幾乎“啞聲”於江風之中。
木洞山歌傳承人秦萩玥從小聽山歌長大,大學畢業後選擇回歸鄉土,投身傳承已有十六年。她和同伴們將傳統山歌唱腔與流行音樂巧妙融合,《喊山喊太陽》等作品在短視頻&&廣泛傳播。“一句唱腔就能讓人‘看見鄉愁’,這正是山歌的力量。”秦萩玥説。

秦萩玥(左一)和樂手們排練木洞山歌。新華社發
傳承的土壤,也從“唱什麼”與“怎麼唱”的創新而悄然復蘇。垃圾分類、政策宣傳等現代主題,被巧妙地編入歌詞;舞&劇、山歌爭霸賽等多元形式,也為古老山歌注入活力。喻良華對此深有感觸,“山歌不僅要調子新,內容也要活。只有讓大家在日常中聽得見、用得上,山歌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喲嗬喂,什麼紅來紅滿天?什麼紅在田中間?……”清澈的童聲,從木洞鎮中心小學教室飄出。孩子們仰着臉,跟着音樂老師徐道全一句句學唱。“孩子們覺得新鮮,願意唱,山歌進課堂,就是希望孩子們記住鄉音。”徐道全説。目前,自編的木洞山歌教材已走進當地中小學課堂,兩所小學1500余名學生學會了傳唱。

小學課堂上,孩子們正在學唱木洞山歌。新華社發
這陣山歌新風,正從木洞鎮的校園吹向更多地方。重慶珊瑚實驗小學的音樂教師們將木洞山歌元素與教學結合,開發的“青菜蘿蔔菜”互動教學,讓孩子們在歌聲中體驗傳統勞作;西南大學等高校的師生通過集中采風,將原生態山歌進行創新編排;重慶工程學院的學生更是嘗試把山歌元素融入動態海報和交互短片,讓古老鄉音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外國留學生也紛紛學唱木洞山歌,這些從田間地頭生長出的旋律,正成為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文化使者。
目前,木洞山歌擁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名,市、區級傳承人12名,山歌手近千名,群眾性表演團體20個,收集整理山歌3000余首。面對傳承與創新,喻良華欣慰而清醒:“生活甜了,歌聲也亮了。可從前江上風浪帶來的滄桑感,也難以複製了。”在他看來,專業訓練有時反而會限制原生態的唱法。如何在創新中守住原生態,仍是課題。
江水東流,歌聲不絕。木洞山歌從歷史深處走來,在童聲與創新中“活化”,流向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