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 通訊 | 全球婦女峰會上三張照片背後的“她”故事
新華社記者劉奕彤
天氣晴朗,馬達加斯加一處開闊的水稻田裏,幾位務農的當地婦女,手裏拿着水稻秧苗,正在同中國湖南省婦聯代表團的成員交流,她們的臉上是笑容和憧憬——位於北京的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展出的這張圖片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
作為全球婦女峰會配套活動,“數智賦能婦女和女童成果展”14日上午在這裡開幕。成果展上,一幅幅照片仿佛是不同“她”故事的切片,生動講述着中國與各方賦能婦女、點亮希望的故事。
非洲母親的 “新希望”
馬達加斯加中部高原海拔逾千米,降雨集中。由於傳統稻種適應性差、水利設施落後、化肥匱乏等原因,當地農戶長期以來只能“看天吃飯”。
“我們付出很多,但收穫卻與付出不匹配。”29歲的當地農民姆博拉蒂亞娜説。這位年輕的母親看著逐漸長大的孩子和地裏不多的收成,心中焦慮。“與那些有經驗、掌握技術的農民相比,我們明顯落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想接受培訓,希望有更好的生活。”她説。
中非合作給她帶來了希望。由中國湖南省婦聯牽頭,聯合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和袁氏種業公司推動的對非農業合作項目“非洲母親新農場”今年9月在馬達加斯加正式落地,農業科技研發、良種選育、機械化生産等方面合作是項目的重點方向。
在“非洲母親新農場”培訓中,姆博拉蒂亞娜學習了科學育秧和田間管理方法,學會了更好地選擇和使用種子。如今,她家田裏的稻苗長勢旺盛,原本緊蹙的眉頭舒展了許多。
據統計,該項目迄今已幫助1150名非洲婦女獲得了就業機會,1862人接受了技能培訓,950個家庭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初步改善。
隨着項目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的參訓婦女積極行動起來。她們在田間交流育秧心得,在課堂上分享防治病蟲害的經驗,用親身經歷帶動更多婦女通過參加培訓來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通過培訓,我覺得種田能夠成為真正的依靠,能夠養家糊口、送孩子上學。”姆博拉蒂亞娜在接受採訪時面帶微笑,眼神中充滿對未來生活的期盼。
難民營裏綻放“她力量”
第二張照片裏,在肯尼亞西北部卡庫馬難民營一片簡易球場上,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楊揚正同當地一支女子足球隊的隊員握手、交流。來自南蘇丹的瑪格麗特就在其中。
見到短道速滑奧運冠軍楊揚,21歲的瑪格麗特感到非常興奮。“我們都是女運動員,我們都熱愛運動,我們有共同點。”她説,與楊揚當面交流讓她感受到“女性團結是不分國界的”。
超過28萬人居住在卡庫馬難民營及其周邊安置點。這裡時常缺衣少食,生活異常艱辛,瑪格麗特所在的女子足球隊就在這樣一個特殊環境中組建。女隊員們在奔跑與協作中,打破性別偏見,用汗水證明女性的力量。她們在相互鼓勵中驅散難民營生活的陰霾,重拾對未來的信心。
“無論環境多麼艱苦,她們從未停止奔跑。”楊揚感嘆説。
非遺教學架起 “連心橋”
第三張照片拍攝於老撾首都萬象的“天才媽媽友誼工坊”,兩位老撾婦女正在學習用竹藤編織花籃。
“天才媽媽”是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打造的面向農村女性的公益品牌項目。今年8月,“天才媽媽友誼工坊”在萬象正式落地,中國的非遺傳承人帶來了貴州竹編、廣西藤編等技藝。
“照片上的人是我和我的朋友。”45歲的邦·吳提馮賽説。作為“天才媽媽友誼工坊”首批學員之一,邦·吳提馮賽學會了用竹藤編織托盤、花盆和筆盒等。
“她們不斷向我請教竹材處理、染色、編織技巧等細節,眼神裏滿是求知的渴望。我也將帶來的工具全部贈予她們,希望這些‘種子’能在老撾落地生根。”貴州竹編非遺傳承人田雅嘉告訴記者,儘管語言不通,但對技藝與文化的熱愛、對彼此的關照,讓大家的心靠得很近。
非遺技藝的傳遞不僅讓老撾女性掌握了一技之長,實現了經濟獨立,也架起了中老婦女交流的“連心橋”。
“我想把中國老師教給我的技巧,再教給老撾的姐妹們,這樣大家都能增加收入,改善家庭條件。”邦·吳提馮賽對記者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