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氣、聚人氣、顯生氣——廣東潮州千年古韻煥新彩-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1 20:39:09
來源:新華網

接地氣、聚人氣、顯生氣——廣東潮州千年古韻煥新彩

字體:

  新華社廣州10月11日電(記者 毛鑫)秋日清晨,古城潮州在第一縷陽光的撫揉下醒來。

  圖為晨光中的廣濟樓。新華社發

  當廣濟樓的輪廓在晨曦中逐漸清晰,廣濟橋上,晨光已為精美的石雕披上了金輝。還沒到游客開放時間,這座有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稱號的廣濟橋,橋頭已排滿了趁着國慶中秋長假慕名而來的游客。

  圖為10月1日游客在游覽潮州廣濟橋。新華社發(陳宏文 攝)

  國家級非遺潮州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陳嘉一早登上橋,開啟了她向游客展演潮州木雕雕刻技藝的一天。只見她手持刻刀,在一塊樟木上靈巧地游走。木屑紛飛間,龍蝦蟹簍的輪廓漸次清晰,引得早早登橋的游客圍攏觀賞。

  “師傅,這要刻多久才能完成?”來自上海的大學生李悅好奇地問。“像這樣一件中等體量的,大概要三四個月。”陳嘉停刀笑答:“木雕講究層次豐富、鏤空通雕,心要靜,手要穩。”

  圖為陳嘉在與游客互動。新華社發(黃琼 攝)

  在她的工作&旁,來自天南地北的游客絡繹不絕,這小小的橋頭一隅,成為潮州文旅火熱場景的生動縮影。

  潮州,這座有着2000多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之美譽。以潮劇、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木雕、潮繡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體系完整,盡顯“工夫”美學;牌坊街裏,縱橫交錯的里巷,串聯起唐朝開元寺、宋代許駙馬府、明代城墻門樓和舊府衙、清代舊民居……行走其間,一轉身便是千年。綻放非遺光彩、延續城市文脈,這座“活着的千年古城”正在成為文旅“頂流”。

  10月1日,潮州廣濟門下游客如織。新華社發(陳宏文 攝)

  據統計,潮州游客接待量從2021年的406萬人次躍升至2024年854萬人次,帶動旅游收入也翻倍增長。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長假,潮州古城熱度依舊,上百場以“非遺+演藝+沉浸式體驗”為核心的創新文旅活動,努力讓每一位游客都能沉浸式體驗潮州文化的魅力。

  10月1日,游客在潮州古城的牌坊街上游覽。新華社發(陳宏文 攝)

  古韻輝映新潮。

  一場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發展、傳承與創新的“雙向奔赴”,為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寫下生動注腳。潮州市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説,潮州秉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探索出以“微更新、微改造”為特色的古城保育活化路徑,讓千年古城在守護根脈中煥發時代光彩。

  非遺“活態傳承”接地氣。

  在己略黃公祠旁的工作室裏,潮繡傳承人林雯手把手教幾位年輕游客體驗基礎針法,“神秘”的非遺,一下子親切了。“現在能親手繡上幾針,才理解了什麼叫‘指尖上的堅守’。”來自廣州的游客張小姐説。如今,在潮州古城,各類非遺體驗工坊、傳習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非遺走下“高閣”,變得“觸手可及”,在互動中得到傳承。

  位於潮州古城中的許駙馬府。新華社發

  古建“煥新活用”聚人氣。

  漫步甲第巷,昔日殘破的老宅經過修繕,化身風格各異的特色民宿、茶舍、文創空間。“修舊如舊,讓老建築不僅被看見,更能被體驗、被感受。”在這裡經營民宿的主理人李先生説。這種“繡花”式改造,避免了大拆大建,留住了原住民和煙火氣,使歷史和當代相得益彰。

  古城街坊在修繕過的古民居裏排練樂器。新華社發(林風子 攝)

  市井煙火“百態人生”顯生氣。

  華燈初上,下水門街的牛肉火鍋店人聲鼎沸,沙茶醬香四溢;戲&上,潮劇經典曲目引來滿堂喝彩,台下品着工夫茶的老街坊與游客一同沉浸其中;載陽茶館內,來自各地的游客學着“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工夫茶沖泡技巧。嫋嫋炊煙、悠悠茶香、聲聲弦詩,構成了古城最動人的生活畫卷。

  茶藝師在演示潮州工夫茶沖泡技藝。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讓全世界都來嘗嘗我們潮州的好茶,看看我們潮州的好風光!”老居民黃阿姨,看著古城一天天變得更好。

  舊日潮州底處所,如今風物冠南方。千年潮韻,正奏響屬於新時代的動人交響。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