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講的故事,是關於一把 “接地氣” 的琴。它與馬頭琴齊名。在寂寞的草原生活中,它曾帶來無限的溫暖,也為牧民們傳遞過許許多多的故事。牧歌飄揚處,琴聲不停,故事不斷。然而,當牧人走向城市,它從現代生活裏悄悄消失了。當快節奏的生活讓人變得浮躁時,那些不願意放下它的人,又把它從記憶深處拽了出來。它,是一種生活。這種“接地氣”的生活,叫作“四胡”。


隨着內蒙古四胡協會的建立,四胡走上了內蒙古的“春晚”。這把琴又借助電視機走到大眾眼前。看到四胡“走入”電視,人們翻箱倒櫃,找尋着這把塵封已久的琴。木質的琴體終究沒能抵過時光的流逝。腐朽的琴身與琴弦,奏出了走音的曲調,卻勾起了人們記憶深處的曲譜。大家改良琴體、磨煉技藝、創作曲目,開始用它講述牧人走向城市的新生活。


隨着越來越多的人拿起了琴,走向城市的牧民們又回憶起了童年的草原生活。在沒有電腦、手機的日子裏,那些在四胡聲中演繹出的“烏力格爾”(説書)、“好來寶”(聯韻)等蒙古族曲藝形式,就仿佛是連接草原與世界的橋梁。


這把琴如今雖然“活”了過來,但是面對現代生活,它的步伐仍是緩慢的。年長者們在回憶,但是對年輕人來説,如今的它卻缺乏更大的吸引力。在保留民族音樂文化的同時,非遺傳承人們還在努力尋找讓四胡發光發熱的新方式。民族音樂的“現代融入”,不是單純地“迎合潮流”,而是“激發傳統”的主動生長。


四胡不僅僅是樂器,也是草原生活的精神象徵。那些記錄着牧民情感的曲調,演奏時如馬蹄踏過草原的迴響。雖然步履緩慢,但它仍依託協會、賽事、直播等等的途徑在煥發新生,成為連接草原記憶與現代生活的橋梁。


統籌:李傑 王健 李佳琳
記者:達日罕
編輯:賽娜
配音:達日罕
包裝:夏勇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