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的中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06 10:04:5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開封的中秋

字體:

當秋雨洗去最後一絲暑熱,開封的中秋近了。

中秋,一個融入中國人血脈的節日。千百年來,八月十五的月光映照着歷史長河,照亮了無數團圓的庭院。這個叫“中秋”的節日,又是如何在華夏文明的土壤中落地生根的?

站在開封州橋遺址,看見時間在古汴河的層層土壤中凝固。那一條條河水線,不只是地理的痕跡,更是文化的水位——它標記着文明曾經的高度,也映照着我們心中那輪永不沉落的明月。

與會專家學者在開封州橋遺址進行學術考察(2023年5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一)

開封州橋遺址曾出土一件精巧的明代景德鎮窯青花水草紋浮蟹瓷杯。

酒杯敞口外翻,底有三足。俯視若八方杯形制,杯胎卻很圓潤。最奇巧處,在於杯內倒覆小鐘,上臥一粒豆大瓷蟹,栩栩如生。待注酒水,水漏入鐘裏,托載起小蟹,使其輕旋游走,口吐細泡,如張皇欲逃,浮於水中央——靈動之趣,令人驚嘆。因其巧思,專家稱之為“浮蟹杯”。

“據我所知,目前出土文物中,浮蟹杯僅此一件。”郭勇扎根瓷器行業多年,在聽説浮蟹杯“現世”後興致盎然,“我花了3年時間,反復燒制,終於給磨出來了”。

中秋前夕,郭勇發布了復刻的浮蟹杯,並將其捐贈給開封州橋遺址博物館。

我們由此得以親見水入杯中那一刻的神奇。水動蟹浮,恍若生靈游月。這不僅是視覺奇觀,更是匠人對火候、胎釉與力學的極致掌控。當技藝化為情趣,飲酒便不再只是飲,而是一場微縮的月下雅戲。古人的酒趣,竟如此別出心裁。

古籍中亦有類似巧器記載。《雲仙散錄》引《逢原記》載,唐代李適之有舞仙盞,“酒滿則仙人出舞,瑞香毬子落盞外”;宋末元初方一夔亦記白瓷酒器內置小石人出沒,“戲作以識其事”。

中秋飲酒的傳統,早在漢代便已生根。彼時宮廷專釀“酎”酒,用於中秋祭月,《周禮》所載“秋分夕月”,也印證着酒與月的早期羈絆。“左手持蟹螯,舉觴屬雲漢。”到了唐宋,月光下更少不了酒盞的碰撞。文人雅士持螯舉杯,遙對長空,在“舉杯邀明月”的意境中,將賞月飲酒化作一種風雅的生活儀式。

從漢代酎酒祭月,到唐宋瓷盞邀仙,再到明代浮蟹杯中瓷蟹拍浮而起的樂趣,恰似千年月光下未散的酒興。我們無從得知浮蟹杯曾用於幾時、用於何處,映照過多少清輝、伴隨過多少笑語,但可以想見,桂花酒香漫過團圓餐桌時的生活美學。

(二)

清曉,桂香浮動,東京汴梁的酒旗在微涼的晨風中獵獵作響。櫃&上新釀的米酒尚冒着微醺的熱氣,便被爭相搶購的市民一掃而空——這是宋代中秋節最鮮活的注腳。

“中秋起源很早。《周禮》《禮記》都記載了祭月儀式,中秋的雛形就與秋祭密切相關。但祭祀歸祭祀,它並沒有跟節日挂鉤。”開封文化學者劉海永説,“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風氣盛行,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神話傳説廣為流傳。文人墨客吟咏不絕,但並沒有節俗活動的相關記錄。”

劉海永認為,唐代的中秋還“懸在空中”,真正落地走入民眾是在宋代。

“中秋節”一詞,可考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所著《夢粱錄》:“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儘管宋代尚未將其列為假日,但這一節日已悄然演變為一場全民共享的盛宴。真正讓中秋“活”起來的,不是宮闈祭祀,也不是文人吟咏,而是汴梁街頭巷尾升騰的市井煙火。

《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北宋開封府的中秋盛況:“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清明時節釀下的新酒,經數月窖藏,恰在中秋啟封。酒樓高懸彩旗,樂班沿街巡演,開沽儀式熱鬧非凡。不到正午,“家家無酒,拽下望子”。酒簾紛紛收起,宣告美酒售罄,也昭示着團圓宴即將開場。

街市之上,時令珍饈琳瑯滿目。螯蟹膏滿黃肥、石榴丹實晶瑩,為宴席添上秋日的豐饒滋味。夜幕降臨,賞月盛宴拉開帷幕。王孫公子登&榭,酌酒高歌;尋常百姓爭佔酒樓佳位,絲竹之聲鼎沸街巷。

孩子們徹夜嬉戲,男孩祈願“蟾宮折桂”,女孩盼如嫦娥貌美,月光下的心願與夜市燈火交相輝映,織就一幅溫情脈脈的中秋長卷。

劉海永提到,八月十五在宋代還是鄉試的重要日子,全國舉子為前途奮筆拼搏。恰逢秋高氣爽,農事暫歇,民間借賞月團聚,稍解緊張之氣。“就算沒有官方假期,中秋夜仍是百姓放鬆歡聚的良辰。”

(三)

通信便利、交通發達,團圓對現代人來説已不是難事。於是,人們更渴望在傳統之外,尋找更豐富的相聚形式。旅游出行,便成了節假日親友團聚的新選擇。

“怒髮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當舞&上的“中年岳飛”吟出《滿江紅》開篇,清明上河園的上空驟然響起千名觀眾齊聲合誦。那一刻,飾演“青年岳飛”的蘇長征攥緊長槍,怒目直立——這是他10年演藝生涯中最動容的文化共鳴。

29歲的蘇長征與清明上河園的緣分始於10年前。從登封武校畢業的他,以俗家弟子的身份隨師而來,踏入這座1:1復原《清明上河圖》的景區。他曾在勾欄瓦肆前雜耍,踩着高蹺穿行市井,在四方院的蹴鞠場揮汗如雨。如今,他已是《岳飛槍挑小梁王》《岳飛郾城大捷》兩場核心演出中的“青年岳飛”。

“演英雄先懂英雄。”蘇長征的化粧&擺滿了史料,從岳飛的生平軼事到宋代甲胄紋飾,他都爛熟於心。景區對歷史的嚴謹復刻,為表演注入真實感:服飾依古畫定制、長槍按出土文物仿製,連演員的站姿步態,都經專家指導。這份專業,讓演出超越了娛樂,成為一場莊嚴的文化演繹。

每逢節假日,家長帶着孩子提前一個半小時搶佔前排,三歲半孩童流利背誦《滿江紅》的模樣,讓蘇長征真切感受到文化傳承的溫度。正如景區打造的“靜態+動態+活態”立體化傳播模式,演員的一姿一勢,都是宋文化的活態注解。

今年中秋,蘇長征又要在演出現場度過。當火球劃過夜空,戰馬的嘶鳴響徹天地,他深知這份堅守的意義:“不能陪家人是遺憾,但能讓五湖四海的游客觸摸到宋文化的脈搏,值了。”(記者 蔣 彤 張思林 袁月明)

【糾錯】 【責任編輯: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