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4日電 題:國慶檔現實題材電影何以備受關注?
新華社記者邢拓
2025年國慶檔電影市場熱鬧非凡,多部新片上映,滿足了觀眾多元觀影需求。其中,《浪浪人生》躋身檔期新片票房榜前三,《畢正明的證明》口碑持續發酵,《震耳欲聾》點映階段熱度不斷提升……現實題材影片表現亮眼,贏得市場青睞。
國慶檔現實題材電影有哪些特點?何以備受關注?
扎根火熱生活,探討社會議題——
《畢正明的證明》罕見聚焦反扒主題,展現了自幼懷揣從警夢的畢正明與盜賊團夥鬥智鬥勇的歷程;《震耳欲聾》部分取材自CODA(聾人父母的健聽子女)律師張琪的真實從業經歷,講述了主人公為聾人群體提供法律服務的故事……
縱觀今年國慶檔,多部影片聚焦鮮有人涉及的領域,持續拓展現實題材的表達空間,讓觀眾看到該類作品的更多可能。
現實生活為電影創作提供豐厚養料。為了真實呈現聾人群體的生活狀態,《震耳欲聾》主創團隊前往律所采風,深入法院、聾人家庭和工作場所調研。
“我們希望講述一個立足現實、具有社會意義的故事。聾人反詐題材不僅具有戲劇張力,更能讓觀眾看到CODA律師這一特殊職業的使命。”該片導演萬力説。
《震耳欲聾》海報。(片方供圖)
業界人士認為,電影創作要從現實生活沃土中充分汲取靈感,同時要考慮如何平衡藝術表達與社會責任,如何在真實呈現時避免過度渲染,如何在深刻批判中傳遞溫暖與希望。
貼近人民群眾,塑造鮮活人物——
《浪浪人生》取材自蔡崇達散文集《皮囊》,講述了海邊小鎮上一家人笑對人生風浪的故事。通透豁達的阿太,落魄又倔強的父親,叛逆的兒子,堅強的母親,果敢的姐姐……團隊力圖用鏡頭語言還原原著裏有血有肉的一家人。
“主角每個人都有一部人物小傳,有的是來源於真實人物的經歷。人物背景的補充能幫助演員更好理解角色,豐富表演層次。”該片導演馬林透露。
《浪浪人生》劇照。(片方供圖)
“多部影片紮實創作,主要人物立得住、傳得開。”影評人藤井樹認為,《浪浪人生》拍出了一個中國家庭的群像,每個人都有高光時刻和不盡如人意處;《震耳欲聾》展現了律師如何在現實困境中堅守公平和正義的底線,深入探尋了人性幽微處。
近年來,不少國産電影注重微觀敘事,從小切口折射大時代。如《長安的荔枝》《年會不能停!》等瞄準生活中的小人物,《獨一無二》《不説話的愛》等聚焦社會特殊群體,傳遞人文關懷。今年國慶檔延續這一態勢,通過平凡人物刻畫展現人性光芒,令觀眾收穫感動。
探索類型片創作,增強敘事能力——
不少電影將現實題材與類型片創作方式結合,以獨特的視聽語言、敘事手法增強電影的觀賞性。
《浪浪人生》中主角們各出奇招化解生活難題,製造出一個個笑點。影片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解構矛盾,用喜劇片專屬的歡笑和溫情打動人心。
《畢正明的證明》以凌厲的剪輯風格和高效的攝影調度,彰顯了犯罪片的敘事能力和視聽表達水平。“影片講述20世紀末的反扒故事,既有江湖氣,又有動作片的爽感,兼具了現實性和可看性。”藤井樹説。
《畢正明的證明》海報。(片方供圖)
“家庭群像戲笑中帶淚又治愈人心”“影片年代感很強,展現了綠皮火車上的江湖百態和人情冷暖”……互聯網上,觀眾一字一句抒發自己的觀影感受。
相較於傳統的現實主義影片,現實題材類型片更容易提供情緒價值和情感撫慰,從而引發觀眾更多討論。
“在創作技巧上,我們依然強調要掌握類型片敘事能力。”導演、編劇董潤年認為,創作者要重視類型片敘事的學習和實踐,在此基礎上用全新的視聽語言和敘事結構把故事講出新意。
策劃:張曉松
主編:林暉、孫聞